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洛丽塔》的狂欢双重性

发布时间:2020-08-07 00:31
【摘要】: 《洛丽塔》作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心爱之作,1955年问世以来,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评论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论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解读《洛丽塔》,剖析该小说中所蕴涵的狂欢双重性。 双重性作为巴赫金诗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其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灵魂。巴赫金认为,中世纪的民间狂欢文化具有深刻的内在双重性,这种双重性首先体现为客观世界的双重性,即官方与非官方的双重存在。其次,双重性还表现为人格的双重共生。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生活的双重环境决定了人格的双重性。总之,民间狂欢文化的双重性是一切事物的过去与未来、死亡与诞生、衰老与青春、颠覆与更新,是相反的两极在双重共生的格局中的显现。双重性还存在于加冕和脱冕这一仪式中,通过狂欢节中的国王/小丑这个形象来表现。 通过仔细研读,我们发现《洛丽塔》具有狂欢双重性的特征。本论文首先对纳博科夫的生平、个人经历以及影响其创作的文学氛围作了简要介绍,目的在于阐明影响《洛丽塔》创作的各种因素。 本论文主体部分对所运用的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详细论述了狂欢双重性在《洛丽塔》中的表现,是本文的核心所在。《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本身就是对美国罗马天主教的一种挑衅;小说也体现了一种主人公对时间的颠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占有体现的是其对逝去时光的怀恋,而洛丽塔则过早地尝试了成年人的辛酸;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着迷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颠覆,洛丽塔用性来要挟他,他不得不为性爱而付出金钱的代价,任其摆布,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丑,两人的关系因此被彻底颠覆。本章还着重分析了文本如何通过正反同体的狂欢笑声和加冕/脱冕仪式来实现主人公的重生。 最后,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分析,我们发现主人公人格的狂欢双重共生性。亨伯特和奎尔蒂作为一对小丑增加了小说的狂欢效果;亨伯特是一个人性与兽性相结合的双生体,游离于过去与现在、虚幻与现实中;而洛丽塔则兼备温柔的孩子气和古怪的粗俗;对亨伯特而言,她既虚幻又现实。 基于以上分析,本论文认为,《洛丽塔》是一部狂欢化作品,自始至终存在着双重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远虎;;莫言小说狂欢化叙事特点[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2 全哲君;汪莉;;从人物角度解析斯威夫特小说《杯酒留痕》的“狂欢”色彩[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吴晓都;;生活·想象力·现实主义——大江健三郎文学观念概评[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4 沈骊;;以《巨人传》为例分析拉伯雷作品中的怪诞形象——读《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有感[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5 方新文;边林;;从超语言学到人学:巴赫金对话思想的演进[J];前沿;2011年12期

6 金军华;;论《红楼梦》的复调结构[J];新闻爱好者;2011年16期

7 于燕;王云竹;;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狂欢化特征[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8 刘丽娟;;创作与批评的对话——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谭芳;刘永兵;;对话与习得——巴赫金的语言符号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J];外语研究;2011年03期

10 伍茂源;;论对话立场下的复调与狂欢化诗学的平行关系[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素玫;;对话与狂欢: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刘广远;;狂欢化:莫言小说的话语方式——试论《四十一炮》[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白红兵;;媒体狂欢的文化逻辑[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余建清;;网络恶搞: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7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查晓燕;;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周游”模式刍议[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5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6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王彩萍;坚守文学的品质[N];文艺报;2010年

9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骆陀;上帝与被放逐的作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2 袁俭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史亚娟;文化的狂欢[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6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许丽莹;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张晓s

本文编号:2783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83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3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