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汤亭亭家园叙述技巧解读:从《中国佬》到《孙行者》

发布时间:2020-08-27 16:25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汤亭亭成为了美国华裔文学兴盛的领军人物之一,她先后出版了四部影响深远的小说和一些诗集。作为华裔以及处于男性话语中心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种族、东方主义、性别等多方面的冲突。作为应对这些困境的反抗策略,家园叙事成为了汤亭亭创作的永恒主题。通过运用丰富的叙事策略,汤亭亭成功地建构着“自我”想象的家园,在对其想象的家园的动态建构中,汤亭亭表明了自己对性别、种族、文化身份等多重冲突的态度。文化杂糅是汤亭亭叙事策略的一个突出特点,她的小说不是简单的中西方文化并置,而是通过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改写创造出了新的神话、新的主题、新的文体风格。汤亭亭研究在美国已经是一门显学,但存在不少误读;近几十年来,我国外国文学界对汤亭亭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性别、种族、母女主题、身份认同、文化差异、对传统神话和文学经典的借鉴和重写等方面,对其作品中的多重主题、反复出现的隐喻也有所涉及,但总的说来,中外对汤氏的研究都甚少以其写作技巧和风格为切入点,因此分析汤亭亭受华裔传统文学影响下的叙事手法将很有意义,本文就将以此角度分析汤亭亭的《汤亭亭》和《孙行者》两部小说。 全文共包括五章。 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和作为其突出代表的汤亭亭的生平、创作、获奖情况及中美文坛对其作品的评介和研究现状。另外本章分析了《中国佬》和《孙行者》两部小说的标题。《中国佬》和《孙行者》两部小说的标题都有丰富的隐喻式内涵。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主题上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本章概括了汤亭亭家园叙事脉络以及在两部作品中的演变。 第二部分是关于两部作品人物塑造的分析。总的说来,在《中国佬》和《孙行者》中一共出现了三代华裔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三代人不同的文化属性的区分,汤亭亭进一步表述了对文化归属的理解。 第三部分对比分析了两部小说的对话。汤亭亭擅长模糊叙事,她经常采用复调的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声音讲述同一个故事,并且在故事中故意模糊主人公的性别、身份,从而有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并激发读者通过想象故事所包含的无限种可能的过程而参与到创作之中。 第四部分分析了两部小说中出现的隐喻性语言符号。《中国佬》和《孙行者》借鉴了多种文体风格,杂糅了古今中西文化、虚构和史实、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从而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隐喻性语言符号。本章将具体探讨汤亭亭是如何运用这些语言符号为其家园叙事主题服务的。 第五部分总结了汤亭亭家园叙事的外延和内涵,概括了汤亭亭通过多重叙述策略成功地建构了华裔美国人游离于两种文化身份之间的想象的家园。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烁锋;;文学与历史的交汇——解析《中国佬》的叙事策略[J];山花;2011年18期

2 魏文;;论《女勇士》书写中国的双重叙事策略[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杜丽霞;;从弱女孩到女勇士:《女勇士》主人公充满中国特性的美国梦[J];社科纵横;2011年08期

4 张伟华;;同谋·颠覆·超越——东方主义视阈下的汤亭亭创作[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邹虹;;在第三空间书写中国故事:《中国佬》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6 颜碧洪;;“误读”的中国——论《女勇士》和《中国佬》中的中国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7 吴晓芸;;华裔文学悖论简析[J];作家;2011年16期

8 万丽华;;颠覆与重塑:《孙行者》中的华裔形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9 牟为姣;张卓;;论美国华裔作家的国家身份建构[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10 赵宏维;;文本内外的政治无意识——汤亭亭的《女勇士》及其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黄际英;魏艳辉;;华裔作家的尴尬:试析“赵汤论战”的文类之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索引[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3 ;索引[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4 柳泳夏;;“他者”华人的中国性(chineseness)想象——以旧金山华人文学为中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5 裴水妹;;木兰关公在美国 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传统历史人物的运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梁文霞;;《女勇士》: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由“白虎山”中窥见一斑[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2008年《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来稿获奖论文[A];2009“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暨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选集[C];2009年

9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颖果;化裔作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N];文艺报;2005年

2 杨春;汤亭亭拒绝美国评论家的“文化误读”[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张子清;汤亭亭:她的诗集像一本日记[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李晋悦;汤亭亭:所有的老兵都痛恨战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刘建华;开创华裔和人类的未来[N];文艺报;2006年

6 徐颖果;汤亭亭中西方文学传统之再阐释[N];文艺报;2008年

7 蒲若茜;服从强势文化是危险的选择[N];文艺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罗四

本文编号:2806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06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2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