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伦敦的身份策略
发布时间:2020-08-27 19:20
【摘要】: 哈尼夫·库雷西(Hanif Kureishi)是活跃在九十年代英国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写作风格丰富多变,颇具后现代主义的戏仿反讽的味道。但是另一方面,他的写作并没有脱离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语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对英国社会的质疑和反思。《郊区佛陀》(The Buddha of Suburbia)出版于1990年,是库雷西的第一本小说,内容是关于一个印英混血年轻人在伦敦的成长经历。这部小说获得了当年惠特布雷德小说最佳处女作奖(the Whitbread Prize for Best First Novel)。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这一语境出发,试图探讨小说中黑人/亚裔英国人挣扎求存于后殖民伦敦的政治诗学,认为古雷希借助其独特的后殖民主义立场,重新定义了英国属性(Englishness),从而走进了非此非彼的第三空间。 本文总体结构分五个部分:导论,正文三章以及结论。正文第一章首先阐述了第三空间和文化杂交的意义,指出这是在后殖民时代少数裔寻找个人属性以及个人身份的必然之路和生存策略。然后简单描述了战后英国移民对英国的影响,尤其是对英国属性的影响。最后对库雷西定位,认为他创造性翻译了英国性,使之具有了不同的起源,从而走入了非彼非此的境界。 第二章以《郊区佛陀》为例,再现了伦敦作为一个后殖民都市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少数裔生存所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60年代的伦敦各种文化交杂,没有真正的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之分。然而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英国本土的后殖民话语分化为本质主义和同化主义,二者相互纠缠最终突出了黑人/亚裔英国人政治上的边缘地位。 第三章讨论小说主人公卡利姆的身份问题,阐述了主角卡林阿米尔如何认识并接受其多重身份。笔者认为卡利姆对“英国性”采取了创造性的解释——一种既非英国人也非印度人的身份,从而解决了身份危机。他这种做法实际上出自于霍米巴巴以及作家库雷西所倡导的第三空间的概念,而对身份认同的创造性理解也应是生活在后殖民伦敦中少数裔对其身份的理解。 结论部分概括了论文的内容和创新点,总结了库雷西独特的后殖民地位以及原因,并指出了卡利姆的身份策略事实上是一种以文化杂交为背景下的身份观。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561.074
本文编号:2806515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561.07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瓮燕;杂合与身份[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黄少雯;权力与身体[D];华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06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0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