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尼采悲剧观比较论
发布时间:2020-09-16 14:41
鲁迅尼采的悲剧观存在着深刻的契合与冲突,他们生命美学的起点是生存毁灭感,并在苦痛人生的悲歌中,共同表现出对生命之“动”的强烈眷注。但由于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及其生命态度有差异,他们对“毁灭”、悲剧的理性与非理性、现实与非现实、崇高等的认识和阐发又是不一致的;同时,他们对“悲剧的喜感”的理解和态度及其各自发起的相关美学批评行动在悲剧效果层面上具体展示了悲剧观的异同。 在两种悲剧观的比较中,我们进而看到,鲁迅尼采都发现了现代人文化的凋敝和精神的贫弱,并将它诊断为悲剧精神的缺失,他们试图呼唤悲剧精神的回归。神话作为精神现象和价值尺度,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描述和呼唤,并进入了各自的文化选择。
【学位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106
本文编号:2819979
【学位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2 程朝翔 ,傅正明;西方悲剧美学的历史渊源和现代发展[J];国外文学;1992年01期
本文编号:2819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19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