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奈保尔文学作品的文化根源

发布时间:2020-09-28 18:07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Vidiadhar Suraiprasad Naipaul,1932—)兼有特立尼达、印度、英国三个不同世界的文化特殊性,他经历过特立尼达的后殖民生活,有过留学牛津抵达英国之后的精神困惑和回归故乡印度的旅行考察,他满怀深情地记录着他所经历的一切。 奈保尔的文学作品屡获大奖,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曾称他是文学世界的漂泊者,似乎他应与“无根”、“漂泊”、“疏远”紧密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一个作家总会有其基本的创作思想,而创作思想又一定是有它的文化土壤的,每一个作家都会从自己所处的时间或空间的环境中吸取到一定的文化养份。笔者通过对奈保尔一些代表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可以体会到他的文化之根早已凸显在伴随他成长的不同地区。 全文有三章,第一章主要是分析奈保尔的成名作《米格尔街》(Miguel Street),特立尼达原生态的市井生活不只是简单直接的速描,而是通过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移民折射出来的。奈保尔以平淡记叙边缘人物生活、真实书写被殖民者的内在精神取代了跌宕起伏的情节表现,读者从这些边缘人物的苦涩幽默中能够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良苦。 第二章主要分析《抵达之谜》(The Enigma of Arrival),作为一个生于英国前殖民(特立尼达)的印度裔移民,他背离特立尼达,无限向往宗主国。当一切都如他所愿时,他又陷入了深思,他在拷问着自己的精神灵魂。创作对他来说是自己的生命,他宁做一个文化旅人,不断地游走在不同的世界里,他希望在创作中得到精神的慰藉,寻找到他的精神立足点。 第三章主要分析他在印度的旅行游记“印度三部曲”,奈保尔回到母国印度后,在惶恐、疑虑中对印度作了全方位的扫描。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他对印度由不理解到理解,直至后来的同情、关心和认同。奈保尔移民身份特殊,浓厚的西方价值观体系也已经深深的熏染了他,但他寻求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执着情结却在游记中得到了升华。 在全球化特点日益显现的现代社会中,随着各地区交流的不断深化,与奈保尔有着相似生存经历的“移民”或“世界公民”也将不断出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归属等问题也正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奈保尔以他独特的文学创作向我们揭示了他的文化、精神的归属,这也为我们研究其他作家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I56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现状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米格尔街》:殖民主义的印记
    1.1 尴尬的特立尼达
        1.1.1 特殊的移民身份
        1.1.2 移民的文化困惑
        1.1.3 后殖民的写作视域
    1.2 后殖民的大街
        1.2.1 边缘化的大街
        1.2.2 苦涩的幽默
第2章 《抵达之谜》:无尽的精神家园
    2.1 向往英国
    2.2 在抵达中寻根
    2.3 反思西方文化
        2.3.1 西方文化的主导性
        2.3.2 解构西方文化
第3章 “印度三部曲”:文化的乡愁
    3.1 母国寻根的脚步
    3.2 难舍的民族情结
结语
    杂糕的处境和身份
    边缘与中心
    凸显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春萍;;抛弃与背叛:《抵达之谜》的后殖民解读[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2 白玉;孙野;;世界中的家园——论奈保尔的《抵达之谜》[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王诗颖;;身份的重塑——重读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J];青春岁月;2012年13期

4 李思思;;自身文化身份的探寻[J];经济师;2012年03期

5 高建国;李明峻;;谈《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中的宗教问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苏鑫;;大地上的“旅行者”——论V·S·奈保尔的生存状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钟志清;;维·苏·奈保尔[J];外国文学动态;1994年04期

8 张倩;;奈保尔文化身份的双重性[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年10期

9 方杰;;“社会喜剧”中的焦虑与渴望——论V.S.奈保尔早期的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3期

10 陈榕;;乡愁徘徊在那一条街——Miguel Street[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潘纯琳;;奈保尔空间记忆的并置[A];都市文化研究(第5辑)——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C];2008年

2 尹锡南;;印度书写与身份探索:芭拉蒂·穆克吉对奈保尔的模仿与超越[A];东方丛刊(2008年第2辑 总第六十四辑)[C];2008年

3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袁丽琴;;浅析奈保尔《河湾》中的流散者萨林姆[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三)[C];2016年

5 洪发生;徐岱松;;特立尼达湖(TLA)天然改性沥青在杭州钱江大桥维修加固工程桥面铺装中的应用[A];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洪发生;徐岱松;;特立尼达湖(TLA)天然改性沥青在杭州钱江大桥维修加固工程桥面铺装中的应用[A];2005年公路交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7 蒋岱;;奈保尔《米格尔大街》的文化诗学内涵——兼论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8 Nahendra Mathur;;特立尼达一洪水不一定是杀手[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杰(编辑);无力归去的失乡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2 ;江泽民任免一批驻外大使[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小西;虚幻的印度,无根的奈保尔[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4 艾茵;漂泊与抵达[N];北京日报;2016年

5 张艾茵;游移在虚构与现实间[N];文汇报;2013年

6 庄新红;黑暗角落里的呐喊[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匡咏梅(《世界文学》编辑);奈保尔的纪实与虚构[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9 ;后殖民小说家维·苏·奈保尔[N];文学报;2001年

10 严兆军;奈保尔的传世杰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N];文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俞曦霞;V·S·奈保尔后期创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6 潘纯琳;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7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文华;论奈保尔文学作品的文化根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思思;精神家园的抵达[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3 陈玲;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叶梅;浅析《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流散身份认同[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秦晓莉;迷幻的抵达之旅[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杨锏;论奈保尔的后殖民家园书写[D];暨南大学;2004年

7 沙云科;错位与和解[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8 王婷婷;飞散的女性[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肖超;抵抗政治[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10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9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29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9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