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以几何图形解读霍桑罗曼司体裁

发布时间:2020-09-30 11:31
   本文以几何图形解读霍桑“新英格兰三部曲”中体现的霍桑罗曼司体裁,并把霍桑罗曼司作为美国文学中罗曼司传统个案进行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霍桑作品中的几何象征与罗曼司体裁观念的关系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环型与其文学再现模式,螺旋型与十九世纪美国的国家政治策略,平行四边型与其叙事策略的关系问题。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从罗曼司作为一种文学再现模式阐述现实与想象的交融及相互渗透,主要涉及新英格兰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红字》。“红字”、及其周围的一圈刺绣的金线,作品前言中交代的故事来源与正文中霍桑创作的《红字》,这两组相互对立的意象分别构建了作品女主人公海斯特的现实域和想象域。霍桑指出罗曼司作家创作的出发点应是他定义的一块介于客观世界与幻境的“中间地带”。本文认为霍桑艺术创作的中间地带是一个介于主观想象域和现实域的“象征域”。第二章从象征历史认同和差异过程的螺旋型出发,探讨了主体同一性与民族完整性的关系,主要涉及第二部罗曼司《带七个尖角阁子的房子》。作品最后以联姻罗曼司的喜剧形式表现了这样一个“真理”:为了消除家族世仇、阻止主体分裂,必须抛弃一切现实原则并在“情感凝聚”中寻求一种主体心理的“中间地带”,采取一种“罗曼司式”的生活方式。它源于美国早期的“政治罗曼司”,也就是19世纪50年代以“普遍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氖围的表现。第三章考察了平行四边形的观察视角与叙事策略的关系,主要以《福谷传奇》为例。霍桑探索了在叙述者与人物,观察者与参与者之间“叙述的中间地带”。 以几何图形解读霍桑罗曼司体裁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有助于深刻地挖掘霍桑的创作精髓,领会十九世纪中叶前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层次关系,了解美国文学传统,重构美国文学史中关于罗曼司传统的意义。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712
【文章目录】: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Circular Imagery between the Actual and the Imaginary
Chapter Two Spiral Progress of the Present and the Historical
Chapter Three Parallelogram Perspeetive to the Immediate and the Remote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洁;李欣;;霍桑创作的哥特特色[J];长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潘志明;;罗曼司:《红字》的外在叙事策略[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3 方成;试论霍桑《红字》的诗美意境[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4 葛红;霍桑的小说创作与罗曼司体裁观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李宏鸿;试论《红字》和《奉使记》中的爱情主题[J];福建外语;1999年01期

6 方成;王守仁;;霍桑与罗曼司体裁观念研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0年00期

7 王海珍;霍桑的罗曼司小说模糊风格的成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4期

8 方文开;;论霍桑《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的“阿拉贝斯克”式结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李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的哥特手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方文开;;从《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文化政治策略[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伟平;;国外法律语言学的形成、现状和分类[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阙诗涛;;《红字》前言创作的真实目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章纯;;东部地区地震活动分布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李朔冬;;积极发挥南北钦防特色优势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区域的繁荣发展[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清华;;哈尼族的梯田与服饰[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郜非非;;新中国六十年外交战略发展过程及启示[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许必华;;论纪实[A];新阶段新路子——第六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5年

8 杨湘齐;;《红字》:冲突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潘一禾;;论当代中国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难点和重点[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10 吴希;;迪默斯德尔的悲剧和基督教堂的衰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熊在线 李伟;BookPC:游走在整机和DIY中间地带[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2 吴若岩;请关注中间地带[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陈亦冰 沈祖芸;寻找中间地带[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刘宏顺;成渝中间地带崛起“幸福安岳”[N];四川日报;2011年

5 张柠(文学评论家);“韩流”气象分析[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6 市一中 李鸿祥;在中间地带行走[N];朔州日报;2007年

7 智光;血压处在“中间地带”怎么办[N];家庭医生报;2006年

8 记者 王思思 通讯员 张庆 曹志凯;“小霍桑”的探案心经[N];天津政法报;2010年

9 李保军;完美的讽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林少华;未被污染的爱[N];中国文化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杜丽丽;“新维多利亚小说”历史叙事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4 马宇辉;“唐伯虎点秋香”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晓姝;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D];吉林大学;2009年

6 唐洲雁;毛泽东的美国观[D];复旦大学;2006年

7 靳涵身;重写与颠覆—约翰·厄普代克“《红字》三部曲”之互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朱婷婷;西方小说空间符号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晓红;以几何图形解读霍桑罗曼司体裁[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海珍;[D];安徽大学;2003年

3 王芳;纳撒尼尔·霍桑与“罗曼司”:解析《红字》和《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的主要写作手法[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张湛;作为罗曼司的《占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吴舒洁;论《小世界》对传统罗曼司文学的继承与超越[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陆续;三重景观:霍桑《玉石雕像》中的地点与空间[D];重庆大学;2011年

7 李洪珍;政府和民众之中间地带:上海反日会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靖宇;冲突中的人物心理——霍桑在《红字》中的人物刻画技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9 宋慧岩;以爱玛·卡法莱诺斯的叙事语法模式解读《七个尖角阁的老宅》[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森;试析《红字》的传奇性[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0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30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3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