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居文学理论看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观照
发布时间:2020-09-30 17:18
“散居”(Diaspora)一词在古希腊语中译为“散落的种子”,原指流亡海外的犹太人,后来用以描述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种族(或人种)在较大范围内的迁徙移居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散居族裔与当地居民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中的适应、冲突和融合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散居族裔身份的形成与界定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寻根”,是对人类历史上种族迁移、冲突,共生和融合的反思,是跨民族、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散居作家特有的“双重身份”赋予他们独特的“双重视角”。散居作家们游离于本土与全球之间,为“跨文化”对话拓展了空间,同时也能促进本土文化更具有全球性特征。 美国华裔作为一个散居的少数族裔受到居住地美国主流社会的排斥和异化,以“他者”的身份出现。因此,身份认同是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此外,美国华裔散居族裔深受其母体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这种文化又与他们居住地的西方文化相互矛盾、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和解也是华裔散居文学主要的焦点,在作品中得以展现。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是一种明显的跨文化实践,展示了中国文化在西方语境中的书写态势及调和策略。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借助散居文学的相关理论,探索了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边缘地位以及其文化身份的重构。本文共分六章,笔者分别从散居文学理论和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中国叙述”、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应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语境及探求文化身份的出路等方面阐述分析,得出生活在美国的华裔散居族裔,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融合成为自身的独特的美国华裔文化,才能最终寻求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一结论。
【学位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I712
【部分图文】:
2EuropeanJewishDiaspora②第二节散居文学理论
本文编号:2831128
【学位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I712
【部分图文】:
2EuropeanJewishDiaspora②第二节散居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薇;跨越此岸与彼岸的人:对华裔美国文学中“家”与身份的思考[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3期
2 包恒新;论美加华人作家的中华人文情结[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童明;飞散[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4 杨遇春;略论华人对美国多元文化的贡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5 刘加媚;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主题发展轨迹探究[J];南方文坛;2005年05期
6 吴冰;哎─—咿!听听我们的声音!──美国亚裔文学初探[J];国外文学;1995年02期
7 王腊宝;流亡、思乡与当代移民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8 巴宇特;海外文学,亚美研究及其他[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03期
9 张冲;散居族裔批评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2期
10 陈爱敏;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观照[J];文史哲;200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文晶;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一个尚待拓展的领域[D];黑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831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31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