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雨王汉德森:现代社会流浪汉 精神世界流亡者

发布时间:2020-10-01 15:00
   本文旨在探讨索尔·贝娄的《雨王汉德森》(1959)中主人公的流浪汉形象和流亡意义。该小说虽没有作为单独的作品获得什么奖项,却也是贝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与《赫索格》一起被认为是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部最重要作品。但是目前大多数评论文章都只是关注作品中的流浪汉体裁元素,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篇论文分析汉德森这一现代流浪汉与传统流浪汉的异同点,指出其身上还兼具流亡者形象的特征。本文进一步运用萨义德关于流亡者的理论分析汉德森这一人物,指出他的地理流浪实际上是其精神流亡的载体,其精神危机以及流亡历程代表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的精神流亡状态,汉德森最后的重生反映了索尔贝娄的人文主义理想。 本论文由三个章节组成,并包括前言和结论两部分。 第一章回顾流浪汉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历史,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且介绍这一传统在美国文学中的发展情况。关于流浪汉传统的背景信息对于理解《雨王汉德森》与其他经典流浪汉小说的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更是正确理解贝娄对流浪汉形象的创新塑造的关键。 第二章探讨《雨王汉德森》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流浪汉小说特征,着重分析了汉德森这一现代流浪汉与传统流浪汉的不同之处,指出其形象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物质富裕境况中的精神空虚,二是精神求索始终贯穿其流浪旅程。 第三章首先介绍萨义德的流亡者理论。萨义德在分析20世纪的流亡者境况时尤其强调了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精神上的疏离感和社会角色的错位感,这在汉德森的身上有着明显的表征。无论是身体意义上还是精神意义上他都是一个流亡者,而只有认识到他身上的流亡者特质才能正确理解其所承受的精神折磨,跟踪他的精神发展历程。本章还探讨汉德森的族裔身份特征,指出贝娄将其塑造成一个非犹太人物是为了呈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流浪汉形象,表现现代社会中普遍意义上的精神流浪状态。 结论是对以上三个章节的总结:索尔贝娄成功塑造了一个现代流浪汉形象,突出了其精神流浪的意义。尽管其所处的物质丰裕社会里存在着严重的精神危机,汉德森并没有一味沉沦,而是在其寻求生活真理的流浪旅程中找回了他的立足地,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这一理想结局体现了贝娄作为作家的人文主义乐观论,即人类有能力在流亡历程中治疗其精神创伤。因此,虽然小说的结局未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交代——汉德森回到美国后是否能开始其学医之路,是否能真正融入他以前生活的群体——《雨王汉德森》仍不愧是一部体现贝娄人文主义理想的文学经典。本节亦对研究精神流亡的意义进行了简要总结,并指出这一研究与当代社会的相关性。
【学位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I712.074
【文章目录】:
Synopsis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A Review of Picaresque Novels
    1.1 History:Origin and Development
    1.2 Characteristics of Picaresque Novels
    1.3 Picaresque Novels in America
Chapter Two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as a Picaresque Novel
    2.1 The Picaresque Characteristics in HRK
    2.2 Henderson the Picaro
    2.3 Conclusion
Chapter Three Henderson as an Exile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3.1 Said's theory of Exile
    3.2 Henderson as an Exile
    3.3 The Jewish Reference in HRK
    3.4 Why not a Jewish Character?
    3.5 Conclusion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丽娟;欧洲第一部流浪汉小说——《萨蒂利孔》[J];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01期

2 马晓华;躁动的灵魂——高尔基流浪汉小说的美学意蕴[J];语文学刊;2005年03期

3 马隽;流浪汉小说的体现与突破——解析小说《哈克贝里·费恩》的艺术形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毕凤珊;《麦田里的守望者》与美国流浪汉小说[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尹燕;;从文学的“放送”角度欣赏《癞皮鹦鹉》[J];山东文学;2008年08期

6 蒋明玳;艾芜: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7 任国权;试论《围城》的叙事结构模式[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罗燕;;蒋光慈小说的流浪汉叙事[J];才智;2011年04期

9 陈召荣;马丽娜;;流浪的鼓声:格拉斯《铁皮鼓》解读[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年01期

10 徐长安;;流浪汉小说与《尤利西斯》[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孟繁华(评论家);中国式的“流浪汉小说”[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2 张黎;一场肮脏战争的见证人和受害者[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吴秉杰;仿时尚写作[N];文艺报;2005年

4 解玺璋;先锋文学的末路与新生[N];北京日报;2004年

5 张懿红;经济时代的尤利西斯:风马的个性化写作[N];文学报;2006年

6 潘盛;外国文学中的现代性转型[N];文艺报;2006年

7 采访人:法国《快报》记者 受访人:米兰·昆德拉;人永远都是流亡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8 ;漂泊的灵魂[N];新疆日报(汉);2002年

9 吴晓都;史论文论 相得益彰[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周志明;异化世界里的呐喊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志斌;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琳;欧洲近代长篇小说成型过程中的史诗距离与文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丽娥;雨王汉德森:现代社会流浪汉 精神世界流亡者[D];厦门大学;2008年

2 张静宜;流浪汉小说的发展与高尔基流浪汉小说的新突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常彩茜;新时期新疆流浪汉小说论[D];兰州大学;2011年

4 焦丁宁;解析雨王汉德森的个性化历程[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王晓云;论流浪汉小说的历史嬗变与艺术特征[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周丝丝;索尔·贝娄对传统流浪汉小说的继承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付一春;狄更斯与英国流浪汉小说传统[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艳芬;论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中的流浪汉[D];西南大学;2008年

9 宗满意;“流浪”的当代焦虑[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桂伟;流浪汉小说简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1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31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2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