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发布时间:2017-04-12 18:01
本文关键词:太宰治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作品描写战后一代的颓废、堕落、孤独与虚无,但其反映的更是现代人所面临的普遍精神问题。太宰治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读者欢迎。太宰治文学被介绍到中国之后,经历漫长的发展期,读者群不断扩大,发行量也不断增加。改革开放后,随着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太宰治文学逐渐受到中国读者的关注。尤其是2009年太宰治诞辰100周年以来,中国对太宰治与太宰治文学的传播与研究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本论文从历时性研究、文本分析、主题分析等角度全面分析把握太宰治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全貌。 本论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序论部分。本部分主要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今后的课题构成。 第一章,首先对太宰治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现状进行了历时性研究。太宰治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到1977年,仅《蟋蟀》一文被翻译收录于《现代日本小说选集》中,并未引起中国读者的广泛关注。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2008年,对太宰治文学作品的翻译量逐渐增多,且多收录于其他文学读本中,这一阶段,太宰治文学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中。第三阶段是2009年到现在,以2009年太宰治诞辰100周年为契机,掀起了在中国翻译、传播、研究太宰治文学的热潮。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全面分析太宰治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背景以及传播特征。最后,介绍除翻译以外的新闻媒体传播,从报道时间和报道内容方面分析太宰治与太宰治文学相关的新闻报道。 第二章,围绕太宰治文学在中国传播的影响,首先对问卷调查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中国读者对太宰治文学的接受现状。其次分析借用词“斜阳族”和“族”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传播以及发展状况。最后将选入中国日语教科书中的太宰治文学作品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受到2009年太宰治诞辰100周年传播与研究高潮的影响教材出版时间集中在2009年以后,且入选作品多为表现纯粹的友情、人类的善良、生活的美好等明朗健康肯定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中期作品。 第三章,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以最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四部作品为例,分析作品中潜藏的主旨思想及特征,从而得出为读者所接受的原因。《跑吧,梅勒斯》因多次被引入教科书中,而被学生读者所熟知,且所表达的对于人的爱以及朋友的信任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欢。《维荣的妻子》给读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女主人公的坚强、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斜阳》中对没落贵族阶级主人公的颓废堕落以及对于再生的渴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1《人间失格》是太宰治一生的写照,文章中人物形象的虚构性和真实性使读者印象深刻。尤其是作为战后代表作的《维荣的妻子》、《斜阳》、《人间失格》之所以为读者所接受,正是因为其所表现的颓废、空虚、孤独的思想契合现代社会现代人所面临的巨大精神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第五部分为结论。 总之,太宰治文学作品为中国的读者所接受受到社会历史文化条件、译者、出版社等多方面影响,,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太宰治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引起了现代读者的强烈共鸣。
【关键词】:太宰治文学 中国 翻译 传播 接受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6;I04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要旨6-8
- はじめに8-13
- 一 娭文の目的と意
本文编号:301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0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