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宁夫人《葡萄牙十四行诗集》中的张力美
发布时间:2017-07-06 16:19
本文关键词:白朗宁夫人《葡萄牙十四行诗集》中的张力美
更多相关文章: 白朗宁夫人 张力 《葡萄牙十四行诗集》
【摘要】:伊莉莎白.芭蕾特.白朗宁(1806-1861),又名白朗宁夫人,是英国维多利亚诗歌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她的杰作《葡萄牙十四行诗》由44首十四行诗构成,字字情深,优美动人,感情真挚,堪比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国内的研究主要从白朗宁夫人以及罗伯特.白朗宁的爱情故事入手,至于从文本本身去分析其特点,似乎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新批评派的艾伦.退特(1938)提出,所有的好诗,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它是整体效果,是意义构造的产物,为它造一个名字,就叫做“张力”。此后张力成为评价诗歌好坏的一个标准。本文将结合“新批评”方法中的“张力”和一些国外对白朗宁夫人诗歌研究的成果,试图从诗歌的语言特点、意象和句法这三个层面所存在的张力来揭示她的《葡萄牙十四行诗集》中矛盾冲突的存在继而相互影响所达到的平衡构成的张力美。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葡萄牙十四行诗集》以及诗人白朗宁夫人的基本概况。第二章概述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对《葡萄牙十四行诗集》进行的研究。第三章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即张力理论,主要讲了张力理论的定义,背景,发展以及研究意义。第四章作为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诗歌的音韵,意象和句法三方面的研究,包括:第一,格律上的规律性和变化性、尾韵的规律性和中间韵的交杂产生美感。对音韵的分析包括格律以及韵律上的变化,在《葡萄牙十四行诗集》里,标准的五步抑扬格充满了变化性。每个变化都有它的意图和内涵,这不仅没有削弱诗人要表达的效果,反而通过这些规律性和变化性之间的冲突而丰富了诗歌的形式。此外,十四行诗中韵脚的使用十分严格,充斥着的行内韵使这些韵脚如平静的湖面充满激情。多种行内韵比如腹韵和固定的尾韵并存,很自然地改变了诗歌的韵律,增加了韵律感,使诗歌在音韵上富有张力。 第二,意象中的张力包括了对“你”的宏大意象和“我”这渺小意象的对比;以及对诗歌中两种表示生命与死亡的一些意象的分析;就人物形象而言,“你”和“我”的意象可以从两条线索来解释:说话者和“你”在诗集中所代表的形象以及生命和死亡意象在文章中的表现,这些意象既具形象化又具有想象力。同时,爱情,生命,死亡的主题增加了诗歌的深度。 第三,在句法上包括对陈述句和疑问句这两种句型在诗人的情感冲突下所形成张力,句法上的张力是研究《葡萄牙十四行诗集》时值得注意的一个研究点,,它主要体现为直接,果断,坚定请求的祈使句变成了有内涵意义的祈使句,削弱了祈使句的功能。 第五章总结正是以上三种张力使得白朗宁夫人的作品成功。白朗宁夫人正是在其艺术思想以及她受背景的影响下,写下了如此充满张力美的十四行诗集,而她诗歌中韵律的变化,相反的意象和句法也在冲突之中得到了平衡。
【关键词】:白朗宁夫人 张力 《葡萄牙十四行诗集》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2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9
- 摘要9-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8
- 1.1 Introduction to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1-14
- 1.2 Introduction to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14-15
- 1.3 Introduction to the Sonnet15-18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8-25
- 2.1 International Studies18-20
- 2.2 Domestic Studies20-22
- 2.3 Discussion22-23
- 2.4 New Statements in My Research23-25
- Chapter Three The Definition of Tension25-30
- 3.1 The definition of “tension”25-26
- 3.2 The background of “tension”26-27
- 3.3 The development of “tension”27-28
- 3.4 The Significance of “tension”28-30
- Chapter Four Discussion30-53
- 4.1 Tension in Sound30-40
- 4.1.1 Regularity and Variations in Meter30-36
- 4.1.2 Regularity of end-rhyme and abruptness of internal rhyme36-40
- 4.2 Tension in images40-47
- 4.2.1 The Tension between “thou” and “I”41-43
- 4.2.2 Images of life and death43-47
- 4.3 Tension in Syntax47-53
- 4.3.1 Tension in the imperative sentence48-50
- 4.3.2 Tension in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50-53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3-56
- References56-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伶伶;《葡萄牙十四行诗集》艺术结构评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2 谢梅;;西方文论中的“张力”研究[J];当代文坛;2006年02期
3 刘娟;;论白朗宁夫人译诗的艺术风格[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4 陈炳良;精读理论 细释文章[J];汕头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本文编号:526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2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