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读者与文本的交流障碍——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的《波士顿人》

发布时间:2017-07-06 22:06

  本文关键词:读者与文本的交流障碍——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的《波士顿人》


  更多相关文章: 亨利·詹姆斯 《波士顿人》 读者反应 期待视域 隐含读者


【摘要】:本文借用读者反应批评中的"期待视域"和"隐含读者"这两个概念来分析亨利·詹姆斯的长篇小说《波士顿人》在刊印之初所受到的英美报刊的负面评论,试图找到这本小说在当时不受读者欢迎的原因。本文提出,作为严肃作家的詹姆斯视文学创作为高雅的艺术实践,他的这部小说是以自成一体的艺术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在其创作过程中,作者本人几乎未考虑过真实读者的需求;然而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历史及整体文化氛围影响,真实读者的期待视域与该作品隐含读者的指导性阅读相冲突,这就造成了读者与文本在互动与交流中的理解障碍。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波士顿人》 读者反应 期待视域 隐含读者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波士顿人》(The Bostonians)是亨利·詹姆斯中期①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描写美国内战后社会状况②的现实主义作品。故事的女主角韦雷娜·塔兰特(Verena Tarrant)是位极具演讲天赋的女子,她的父母联手新闻记者马赛厄斯·帕顿(Matthias Pardon),试图通过报刊媒介将她推向公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江守义;;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程秀峰;;爱伦·坡作品后现代性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陈玉洁;;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5 潘海军;;规约语境与审美变异——简评叶兆言抗战系列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6 明漫丹;;花非花——论施蛰存的《渔人何长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袁蓉;;19世纪美国哥特传统与爱伦·坡的《论厄舍屋的倒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8 杨丽荣;;“我”叙述者的他性——浅谈《我的名字叫红》的叙述者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9 梁承玉;;浅析劳伦斯小说《虹》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10 王亚瑾;;谈陈染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张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曾玲琴;张亮;;追寻禅意的人生和艺术的自由——评杰罗姆·大卫·赛林格的小说《西摩:小传》[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5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成艳;从表达认同到认同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陈芳;聚焦研究—多重叙事媒介中的聚焦呈现[D];云南大学;2011年

10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洁;论《赎罪》中的不可靠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娜;“参与”与“超然”: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写作技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7 付一春;狄更斯与英国流浪汉小说传统[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云菁;空间寓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文斌;亨利·詹姆斯《黛茜·米勒》的艺术特色[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03期

2 陆汉英;;亨利·詹姆斯对超验主义的吸纳与摒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杨晓霞;;亨利·詹姆斯三部作品中主人公的互文性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4期

4 余叶子;;论亨利·詹姆斯《画像》中的女性意识[J];科技资讯;2010年17期

5 林雪钦;庄满满;;亨利·詹姆斯与现代主义小说[J];考试周刊;2010年32期

6 张晨虹;李加义;;论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美国人》中的绘画元素[J];唐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李知;李知专栏:外国小说艺术漫评——论《阿斯彭文稿》的艺术空间[J];小说评论;1994年03期

8 李雪莲;;浅论亨利·詹姆斯的后期创作[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李雪莲;;论亨利·詹姆斯的早期创作[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浦立昕;;从《戴茜·米勒》看亨利·詹姆斯的现代性[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志红;;《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人物塑造的文内互文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蒋显t,

本文编号:527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27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8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