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文化身份的回归
本文关键词:《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文化身份的回归
【摘要】:黑人的文化身份问题是莫里森作品的主题之一。《所罗门之歌》向世人展示了神秘的黑人文化及其影响,展现出文化属性对其生活的积极意义。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暗示了黑人文化是主人公奶娃南方之旅所寻找到的真正金子,并倡导广大非裔进行文化传统回归,勇敢表现黑人文化自信。本文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入手,分析了黑人青年奶娃文化身份的迷失、寻求和回归过程,指出黑人文化在白人主流社会对非裔确立自身身份的重要价值。
【作者单位】: 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莫里森 黑人文化 文化身份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作为一名致力于非裔文学创作的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对世界文坛的贡献有目共睹。莫里森是一位多产作家,在1970年以来的几十年里,她创作了《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乐园》和《爱》等多部小说。这些作品可以说是部部经典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达敏;《徽商》:面对历史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杜萍;;《所罗门之歌》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3 潘静;;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黑人文化选择的困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4 王一娇;;《所罗门之歌》中的魔幻现实主义[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赵曙光;;初探非洲黑人音乐对南北美洲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罗晓静;;“个人”文学的典型文本——论“五四”日记体小说的叙述方式[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7 周志雄;;网络小说为什么会受到追捧——以《失恋三十三天》为例[J];滨州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徐岱;;诗是用词语写的——重审“艺术与技术”的关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苏大林;;菲茨杰拉德小说的音乐性[J];长城;2009年08期
10 谢文婷;;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J];长城;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安山;;新的辉煌 新的起点——评三卷本《非洲通史》[A];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C];2010年
2 杨泰峰;;影响非洲现代化的因素浅析[A];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丛书第二辑——非洲变革与发展[C];2002年
3 何志辉;;口头非洲法:从司法看习惯法的口头性[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佳娣;戴维·洛奇在中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树苹;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甘湘武;中国与尼日利亚双边投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琼杰;伊斯兰教法在非洲的移植与本土化[D];湘潭大学;2010年
6 申茜;论南非习惯婚姻法的冲突及解决[D];湘潭大学;2010年
7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8 孟思聪;从情感视角对《柏油孩子》中男女主人公文化身份困境的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余娇;霓裳清影千秋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萌;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建[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颖;;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品中的民族文化意识研究——再读《所罗门之歌》[J];名作欣赏;2011年12期
2 徐文培;曹威;;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自在”与“自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3 李四清,高恩光;从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人物性格看黑人文学的主题[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杨中举;谢书英;;论莫里森小说对黑人“口头传统”的艺术活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周连霞;;成功的失败者——论《所罗门之歌》中的麦肯·戴德第二[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10期
6 徐露露;;从《最蓝的眼睛》中透视黑人自身弊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7 曾庆元;;《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发展方向的探讨[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6期
8 刘向东;《所罗门之歌》中的名称与主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9 汪涛;;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思考——论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文化意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史敏;蒋永国;;莫里森小说创作中的原始图腾与神话仪式[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田祥斌;;南北美洲交相辉映的两朵艺术奇葩——论《百年孤独》与《所罗门之歌》的成功与魅力[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翁珲珲;;莫里森笔下弱小黑人女性的叛逆声音[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陈丽秋;;“飞行”男性们身后的女性——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男女关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胡丽英;;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少红;;“一叶知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陈研;;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韩晓燕;;《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种族意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洁玉;;期待与失望——解读艾丽丝·沃克的《日常用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杨;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晨芳;托妮·莫里森:写出黑人妇女的出路[N];中国妇女报;2003年
3 马婷;“沉默之子”的言说[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寒风;蓝色眼眸的诱惑[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托妮·莫里森的“奴隶马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陶洁;围绕《风已飘去》的一场官司[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何朝辉;美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高峰枫;《雅歌》和读经的顺序[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金融信息科技专家 陈晓民;“普利策”的眼光:人性与历史[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10 梁永安;王尔德凭什么这样红?[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亚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莫里森小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胡妮;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空间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丽丽;走出创伤的阴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朱小琳;回归与超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修树新;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邢利娜;黑人社群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良功;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荆兴梅;托妮·莫里森作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李美芹;在精神荒野中重建精神家园[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乐;《所罗门之歌》文化对话中的黑人文化传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姚霏;从《所罗门之歌》看莫里森的婚恋家庭伦理观[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刘鸿雁;“寻根”与“飞翔”——《所罗门之歌》的历史文化意义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4 周芳;《所罗门之歌》和《爵士乐》中的文化记忆[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胡亚辛;从困境中超越[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王晓真;莫里森笔下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妇女主义解读[D];山东大学;2010年
7 佘艺玲;《所罗门之歌》的对话式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牟仁莉;托里·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男性的身份寻求[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9 李松玲;对《所罗门之歌》中死亡的探讨[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周婧;《所罗门之歌》的文化阐释[D];南昌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04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04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