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洛丽塔》中的对话模式

发布时间:2017-08-10 15:29

  本文关键词:论《洛丽塔》中的对话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纳博科夫 《洛丽塔》 文本对话模式 共建对话模式 文化对话模式


【摘要】:纳博科夫颇受争议的小说《洛丽塔》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然而对于内嵌在其中的对话模式却鲜有人研究。本文在巴赫金对话理论、复调理论等思想基础上,研究了《洛丽塔》文本中的三种不同对话模式,即:文本对话模式;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共建对话模式;文化对话模式。首先,作为文本对话模式的跳板,《洛丽塔》中蕴含着俄罗斯文学传统(《洛丽塔》与《外套》、《叶甫盖尼·奥涅金》以及《罪与罚》之间的文本对话),欧陆文学传统(《洛丽塔》与《包法利夫人》、《卡门》以及《浮士德》之间的文本对话),英美文学传统(《洛丽塔》与《雅曲的泰门》、《化身博士》以及《黑猫》之间的文本对话)。其次,《洛丽塔》是纳博科夫和读者共建的一个产物。小说中的共建现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得以体现:纳博科夫与《洛丽塔》的对话,读者与《洛丽塔》的对话,读者与纳博科夫的对话。在创作《洛丽塔》过程中,纳博科夫采用了复调手法,赋予小说人物充分的话语权。与此同时,读者也被纳入到《洛丽塔》文本意义的构建当中。由此在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形成一张动态且复杂的网状结构。最后,小说《洛丽塔》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对话,比如从传媒文化到消费主义文化的显性对话、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隐性对话、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间接对话。从小说文本中可以了解到传媒文化对推动消费文化发展所起作用,以及被投射到文本中的纳博科夫精英文化身份和移民文化身份。通过对以上三种对话模式的充分解读,隐含在小说《洛丽塔》中的多元复调世界得以显现出来。
【关键词】:纳博科夫 《洛丽塔》 文本对话模式 共建对话模式 文化对话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Contents7-8
  • Introduction8-17
  • Chapter One TEXTUAL DIALOGIC MODEL IN LOLITA17-26
  • 1.1 Russian Literary Tradition in Lolita17-20
  • 1.2 European Continental Literary Tradition in Lolita20-22
  • 1.3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Tradition in Lolita22-26
  • Chapter Two CO-CONSTRUCTIONAL DIALOGIC MODEL IN LOLITA26-35
  • 2.1 Nabokov's Dialogue with Lolita26-29
  • 2.2 Reader's Dialogue with Lolita29-31
  • 2.3 The Dialogue between "Good reader" and "Good writer"31-35
  • Chapter Three CULTURAL DIALOGIC MODEL IN LOLITA35-45
  • 3.1 From Media Culture to Consumerism Culture35-38
  • 3.2 From Elite Culture to Popular Culture38-40
  • 3.3 From Emigration Culture to Local culture40-45
  • Conclusion45-49
  • Acknowledgements49-50
  • Works Cited50-54
  • 附录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建友;《吉姆爷》与《洛丽塔》中对抗性人物的引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范叶妮;;大众传媒与消费文化关系探讨——以美国类型电影为例[J];新闻界;2008年01期

3 洛黛;象征:读《洛丽塔》[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3期

4 黄铁池;“玻璃彩球中的蝶线”——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2期

5 张冰;纳博科夫与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精神[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3期

6 蔡莉莉;;《洛丽塔》:迷失在欲望与时间中的永恒悲剧[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7 汪小玲;;论《洛丽塔》的叙事策略与隐含作者的建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邓钦;杨红旗;;被推迟的道德判决——论《洛丽塔》伦理取位的模糊性生成[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本文编号:651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51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