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兰兑斯对鲁迅文学史研究的启发性意义
本文关键词:勃兰兑斯对鲁迅文学史研究的启发性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鲁迅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著 文学史家 研究思路 十九世纪 启发性 文学批评 中国知识界 时代情绪
【摘要】:正对于鲁迅作为文学史家这一身份的认定,首先来源于李长之的长篇论文《文学史家的鲁迅》,该文就鲁迅文学史著作中的方法论、艺术性、科学性等方面,道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结论。①之后,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努力阐发和研究,鲁迅作为文学史家的面貌逐渐得以清晰,学术成就也渐次获得认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期刊出版中心;
【关键词】: 鲁迅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著 文学史家 研究思路 十九世纪 启发性 文学批评 中国知识界 时代情绪
【分类号】:I109
【正文快照】: 对于鲁迅作为文学史家这一身份的认定,首先来源于李长之的长篇论文《文学史家的鲁迅》,该文就鲁迅文学史著作中的方法论、艺术性、科学性等方面,道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结论。①之后,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努力阐发和研究,鲁迅作为文学史家的面貌逐渐得以清晰,学术成就也渐次获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远东;;“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一点分析[J];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04期
2 朱建国;;论鲁迅文学史研究的传承与超越[J];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03期
3 李长之;;文学史家的沷迅[J];人民文学;1956年11期
4 韩侍桁;;我的经历与交往[J];新文学史料;1987年03期
5 朱晓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洋;;文学史观的构建与中国文学史写作浅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2 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上)——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刘勇刚;;评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杨玉珍;外来影响与郑振铎的文学史观[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5 董学文;戴晓华;;张之洞与文学研究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董春林;;经典与时代的契合——浅谈“中国文学史”融入式教学[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田悦芳;;重写文学史思潮中的文学史观探析[J];长城;2010年06期
8 董春林;;经典与时代的契合——浅谈中国文学史融入式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3期
9 刘大先;;被遗忘的清末民初京旗小说[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10 崔博;;从90年代以来“历史文学”研究看“非主流”的经典化[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丁帆;;新旧文学的分水岭——寻找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和遮蔽了的七年(1912—1919)[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霍俊明;;新诗史叙事场阈中的十七年诗歌[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靖波;;历史性与悲剧性的统一——论抗战时期国统区历史剧[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单正平;;梁启超文学功能论的再认识[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鑫;晚清标“新”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继林;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惠萍;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D];河南大学;2011年
9 陈劲松;“闹热”及其背后的“冷清”[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邵会;《茶花女》汉译本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郑立峰;未竟的现代性诉求[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静;镜像与真相[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杜成煜;见证历史的个人书写[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先宇;李R既诵∷涤搿俺鞘小笔樾碵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长久;论阎连科小说的乡土伦理[D];西南大学;2011年
9 周丹;探索中国小说的现代性[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张晓纳;姚永朴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佐良;;一种尝试的开始 谈外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化[J];读书;1992年03期
2 钱理群;一代学者的历史困境[J];读书;1994年07期
3 汪文学;论鲁迅的文学史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J];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02期
4 任访秋;读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先生百周年诞辰纪念[J];人文杂志;1981年05期
5 沈瓞民;;鲁迅早年的活动点滴[J];上海文学;1961年10期
6 ,
本文编号:661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6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