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政治,“势”的诗学——华语论述与中国文学
本文关键词:“根”的政治,“势”的诗学——华语论述与中国文学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文学 华语 语系 世界华文文学 论述 后殖民主义 文学史 原住民 教授 去政治化
【摘要】:正一、前言华语语系研究是新世纪以来最受注目的论述力量之一。这一论述始于陈鹏翔教授在上个世纪末对传统华文文学的批判。①但华语语系研究能够形成具有思辩向度的议题,则必须归功史书美教授。她的专书《视觉与认同:跨
【作者单位】: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华语 语系 世界华文文学 论述 后殖民主义 文学史 原住民 教授 去政治化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项目批准号11&ZD11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一、前言华语语系研究是新世纪以来最受注目的论述力量之一。这一论述始于陈鹏翔教授在上个世纪末对传统华文文学的批判。①但华语语系研究能够形成具有思辩向度的议题,则必须归功史书美教授。她的专书《视觉与认同:跨太平洋华语语系表述·呈现》(Visuality and Identity:Sino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维梁;;学科正名论:“华语语系文学”与“汉语新文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欧立德;;传统中国是一个帝国吗?[J];读书;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张连银;;明代科场评卷方式考——以乡、会试为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10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易彬;;杂文精神、黑暗鬼影与死火世界——鲁迅与穆旦比较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丽凤;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同舟;;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的体例探索[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2期
2 ;五专家谈《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摘录)[J];华文文学;1995年01期
3 张谷;读谭著《中国文学史纲》札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汤拥华;在历史与文学之间[J];学海;2002年01期
5 王德威;;中文写作的越界与回归——谈华语语系文学[J];上海文学;2006年09期
6 朱立立;“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7 古远清;中国15年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走向[J];南方文坛;1999年06期
8 古远清;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拓展──走向21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汪艳菊;《中国文学史学史》专题研讨会召开[J];文学遗产;2004年01期
10 计红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颐武;;在新的起点思考新的价值[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2 谢冕;王光明;白倩;;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艰难前进[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3 章小叶;;浅谈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2008’西部文学论坛——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纯菲;;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6 高楠;;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7 王立;;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8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节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9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10 陈林侠;;论当下华语大片的文化消费及其意义[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维规;时代与创新[N];人民日报;2007年
2 傅小平;“中国文学的声音在哪里?”[N];文学报;2006年
3 刘文利;别有清风扑面来[N];人民政协报;2000年
4 朱大可;朱大可:文化退化与文学断代[N];南方周末;2005年
5 刘勇 杨志;中国文学应有自主创造的能力[N];文艺报;2005年
6 赵稀方;重绘文学的地图[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记者 邢晓芳;中国文学应多一些质朴感[N];文汇报;2000年
8 记者 袁f^;《中国文学编年史》编成出版[N];人民日报;2006年
9 文学所 郑永晓;成长中的学科门户网站——“中国文学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王玉 实习记者 吴婷;抵达世界不同文明体系的心灵深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曙;近二十年两岸三地华语片文化状态比较[D];扬州大学;2010年
2 徐慧琴;20世纪中国游记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王爱金;王润华现代华文文学观的论述与实践[D];复旦大学;2008年
5 陈南先;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4年
6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7 廖斌;《文讯》杂志与台湾当代文学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9 叶辉;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论纲[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田广文;“群”与“己”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汝良;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D];青岛大学;2007年
2 王娴;佩列文作品在中国[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3 薛诚;论梅里美小说的叙事艺术及与中国文学的关系[D];同济大学;2008年
4 薛岚;试论梅花诗中的中国与日本[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赵强;返回“中国”:“体用”思维与“中国文学”发现自身的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7 刘彤;新世纪华语大片的困境与反思[D];河北大学;2013年
8 王苗苗;殖民主义的余波,,痛苦求索的开端[D];吉林大学;2006年
9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张妍;潜伏的东方主义:对《最后的武士》和《迷失东京》的后殖民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68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68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