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希腊文化对济慈诗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27 07:29
本文关键词:论古希腊文化对济慈诗歌的影响
【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人的杰出代表。在群星闪耀的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济慈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写作原则崭露头角并赢得了文学界及批评界的广泛研究。在其短暂的人生中,济慈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包括《希腊古瓮颂》、《秋颂》、《夜莺颂》等六大颂歌。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他与其他同时期的诗人一样专注于歌颂自然同时强调个性的解放。然而不同的生活经历让济慈寻求不同的创作手法去感受自己悲惨的命运。最终,他从古希腊文化的精神中寻找到了感受生命的出路。在自己用想象建构起来的理想世界中,他以酒醉的状态进入每一个他感兴趣的客体中去探寻美的存在。他畅游在古希腊神话中去感受无限的生命和永恒的美。因此,通过一步步的探索,济慈开始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悲惨的命运。他总是能从痛苦中寻找出美的事物。 本文试图以济慈诗歌的思想来源为研究对象,在阐释、评析济慈诗歌创作原则并解读其诗歌主题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济慈诗歌创作的思想来源,力求揭示古希腊文化对济慈诗歌的深刻影响。 本论文分为三部分:导论、正文和结论。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目的、国内外对济慈及其诗歌的研究现状。国内外专注于对济慈的诗歌意境、济慈的宗教思想和济慈的象征主义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有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将济慈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进行比较研究。在这些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专注研究古希腊文化对济慈诗歌创作的影响,力图揭示济慈诗歌的思想价值。 第二部分是正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济慈的诗歌创作原则为切入点,阐释其“诗人无自我”及“消极能力”这两个概念。济慈主张寓形象之美于含蓄之中,为了追求诗的纯美的境界,,诗人应该排除主体的一切,深入到客体中去感受、体验,努力使审美客体处于含糊的状态。同时,诗人应该放弃自我,要像变色龙一样反映各种感受与经历,而不让自己的感受去干涉感觉的传递。因此,诗人要不断的消融自我,把自我不断的融入到客观事物中。济慈放弃了浪漫主义时期诗人为主体的写作手法,使自己冲破理性的束缚,更准确客观的展现客体的真与美。 第二章进一步挖掘济慈的思想来源,揭示古希腊文化对济慈的影响。济慈对古希腊文化的钟情可以追溯到其早年接受的文学教育尤其是其导师李亨特的影响。悲惨的人生命运更加促使济慈在古希腊文化中寻求慰藉。他在古希腊文化精神中寻找出应对痛苦现实的方法,也就是在痛苦中学会探究美的存在,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残酷的现实。酒神精神作为古希腊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济慈诗歌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思想。它不仅作为主题贯穿于济慈的伟大诗歌中,同时还以一种媒介的形式展现出济慈诗歌创作的状态。济慈认为诗人应该处在一种迷狂的状态中才能去客观准确地展现大自然客体中的美与真。 第三章对济慈诗歌的主题展开分析。济慈悲惨的人生和命运促使诗人投身于大自然和古代艺术中。从无限神秘的自然万物和古代艺术中,济慈去感受那些在残酷的现实中无法触及的永恒的美和生命的无限。济慈用其一生去追求真与美,而这些正存在于拥有无限魅力的大自然中。由此,大自然和古代艺术成为诗人诗歌创作的基本母题。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思想,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济慈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与众不同的诗人,其独特的诗歌表达和对古希腊文化的崇拜共同展现出他对美与真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的重新解读。
【关键词】:自然 消极能力 古希腊文化 酒神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Introduction10-17
- Chapter I John Keats’s Poetic Principle17-31
- 1. No Identity18-23
- 2. Negative Capability23-31
- Chapter II The Influence of the Ancient Greek Culture on Keats31-45
- 1. Greek Culture32-38
- 2. Dionysian Spirit38-45
- Chapter III The Embodiment of Ancient Greek Culture in the Theme of John Keats’s Poetry45-60
- 1. The Worship of Nature46-52
- 2. The Worship of Antique52-60
- Conclusion60-64
- Bibliography64-66
- Acknowledgements66-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6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伟光;济慈诗歌中的希腊意象[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744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44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