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与身份政治
本文关键词: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与身份政治
【摘要】:莎十比亚的《哈姆雷特》虽是改写而成,但该剧让作者的创作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引言部分介绍了该剧的起源,并说明了该研究的前提,价值利意义。该剧已成为了一个谜题。四百一十多年来,剧中人物,尤其是哈姆雷特,因其内心的复杂性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对其进行不断的解读。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者都忽视了作为历史文本的该剧所呈现的这样一个事实:伊丽莎白统治晚期是一个政治文化动荡与转刑的特定历史时期,新旧日的政治意识利伦理意识正处于相互冲突碰撞的过程。本文从文化政治的角度去审视该剧。笔者认为,哈姆雷特具有强烈的身份意识,他的身份被不断的解构和建构。在整个复仇的过程中,他所追寻的真相,不仅有对凶手的确认,更有对女性,友情,宫廷政治等问题的审视。严格说来,哈姆雷特所追寻的理想意识与克劳狄斯为代表的政治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才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哈姆雷特的悲剧在于,他处于国家权力中心,却有着理想的英雄主义情结,所以他对宫廷政治的反抗注定失败。 本文主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并分析了哈姆雷特的身份在亲情,爱情以及友情中被解构。笔者指出,这种被解构的过科正说明了他在各种关系中被不断疏远利隔离。因此,他的惶恐不安,产生的无力感,是对自我的否定,也是对认同的抗拒。 第二部分叙述并分析了哈姆雷特找寻复仇者的自我。笔者指出,,该剧中,哈姆雷特复仇者的身份是通过独自与行为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但是,他并未即刻担负复仇的政治责任,他的犹豫延宕导致了自己以及众多人物的悲剧,甚至是国家的悲剧。 第三部分重点讨论哈姆雷特所追寻的理想意识与克劳,狄斯为代表的政治意识之问的矛盾冲突。笔者认为,剧中的宫廷政治腐蚀了包括家庭,爱情利友情在内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王子要想独立于世是不可能的,他最终也被腐蚀,与克劳狄斯同归于尽。 本文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主要内容,并指出,哈姆雷特是一个对宫廷政治的反抗者。在充满谋杀,乱伦与阴谋的宫廷中,哈姆雷特显得格格不入,无法被认同,对宫廷政治的反抗注定失败,因此他的死亡无法避免。
【关键词】:哈姆雷特 复仇 身份政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3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9
- Introduction9-22
- Chapter One The Ambiguity of Hamlet's Identity22-42
- Chapter Two Hamlet's Search for his Identity as a Revenger42-58
- Chapter Three Hamlet's Identity as a Rebel58-71
- Conclusion71-74
- Notes74-80
- Works Cited80-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琳;身份政治──93惠特尼双年展[J];世界美术;1994年01期
2 王旭峰;;身份政治的陷阱与跨身份政治[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2期
3 王炎;;身份政治:个人记忆与影像历史——《慕尼黑》影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3期
4 李建华;;从身份政治到公民政治——《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及其权益保障》序[J];书屋;2010年09期
5 杨慧;;寻找“中间地带”:同性恋者的“身份政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刘俐俐;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J];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7 刘慧姝;现代性与性别身份——麦克因斯性别理论研究[J];思想战线;2005年04期
8 陈太胜;文学经典与文化研究的身份政治[J];文艺研究;2005年10期
9 王进;;文化神话与身份政治——重读电影《刮痧》的文化冲突问题[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王成军;;论自传叙事与自我身份政治建构——以曹操、毛泽东、富兰克林为个案[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建;;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走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书评人 马陌上;考察“80后”的文学生态[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覃里雯;新战争:为战争而战[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3 葛传红;大国崛起的印度悖论[N];上海证券报;2007年
4 傅铷;黑女内斗正正得负[N];东方早报;2008年
5 吴亮;谁家的修辞,谁家的逻辑?[N];文学报;2011年
6 张屏瑾邋汤惟杰 张硕果 徐志伟 朱羽 张春田;文化研究与亚洲思考[N];文汇报;2007年
7 周文翰;双年展热:理论过剩,技术缺失[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贺桂梅;“女性文学”的现代传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农民市民化更需要角色再造[N];文汇报;2010年
10 王广、路育松、晁天义、郑飞、焦兵、褚国飞、王玉;柯岚安:中国的规范性软实力及其限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彬;主权和移民:从“旧约”到“新约”[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植;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与身份政治[D];西南大学;2014年
2 陈颖;作为“打工者”的“歌者”[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冉源懋;香港国际学校发展历程及其办学特色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余结飞;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李安电影《喜宴》的文化探索[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梁宝峰;《所罗门王的宝藏》中帝国主义话语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苏研;散居族裔理论下《喜福会》中的“他者”[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顾霄容;在希伯来与德意志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晨;革命政权与作家的主体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白相辉;互联网对同性恋互动方式与身份认同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黄新川;《人性的污点》之悲剧主题解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45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4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