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意识形态里的民族身份——后殖民主义对民族身份的“文化遮蔽”
本文关键词:进入意识形态里的民族身份——后殖民主义对民族身份的“文化遮蔽”
【摘要】:作为后殖民理论的重要议题,后殖民主义对民族身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话语权力批判。但是文化符码只是民族文化身份内部结构中的冰山一角,后者更多指涉了不同意识形态的交织碰撞及其背后的实体利益关系。因此,后殖民理论由于其浓重的文化主义方法论往往遮蔽了其它的"元"意识形态素,从而也削弱了自身反殖民主义的现实锋芒。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民族身份 意识形态 后殖民主义 文化主义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戴维·哈维‘时空压缩’理论与新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1BWW004
【分类号】:I109.5
【正文快照】: 正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说:“革命的岁月已经让位于后现代主义的时代,‘革命’从此就只会是一个被严格地保留给广告的词儿了。”①1968年以来,西方社会经历了此起彼伏的激进思潮。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北美和欧洲的精神文化发展②,20世纪前后的种种理论都陆续湮没在后现代的文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杜心源;;进入世界的词语——西默斯·希尼诗的语言形式与民族身份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2期
2 阎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3 亨利·A.吉鲁;阎嘉;;民族身份与多元文化论的政治[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4 杨耕,张其学;后殖民主义:实质、特征及其局限——从马克思的观点看[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2期
5 汤拥华;;理论如何反思?——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引出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6期
6 石海军;从民族主义到后殖民主义[J];文艺研究;2004年03期
7 李红波;;后殖民批评家的身份与文学批评观——以萨义德为中心[J];文艺评论;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尹莉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伊格尔顿政治批评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3 翁君怡;;狂欢化——爱欲与死亡的交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 季玢;;“还原历史”背后的陷阱——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祛魅化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赖骏楠;;建构中华法系——学说、民族主义与话语实践(1900—1949)[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6 马友平;互动·生成·批评——本雅明艺术思想中的接受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7 吴银玲;;1780年以后欧洲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读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与民族主义》[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1年04期
8 李跃庭;沈月明;;在历史与“新历史”之间——论李锐小说《银城故事》历史叙事的困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殷学明;;中西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文艺观念比较之思[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唐晓晖;王金凤;;论身体美学的想象艺术[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张永刚;;由“意识形态”问题所展示的文学理论姿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韩志斌;;从革命民族主义到超越民族主义——利比亚现代化的跃迁[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倪稼民;郝宇青;;从建构到失语——社会变迁中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立群;;现实的担当与美学的重构——近年来诗歌趋向的功能考察[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赵静;;身份之谜:《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中的文化身份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周平远;;从科学批评、社会批评到文化批评——百年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内在理路与前景[A];东方丛刊(2002年第3辑 总第四十一辑)[C];2002年
9 张艳艳;;德性与情欲的悖立与悖合——庄子人学的审美指向及意义[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10 郭辉;;抗战时期国家纪念日与国家观念的传播[A];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0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6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8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和慧芳;屈赋自传性文本的叙事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建锋;论希尼诗歌中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文化混杂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彩琼;越南文字的变迁与民族意识的发展[D];暨南大学;2011年
4 李庚坤;推崇与反叛[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汤先红;从纷争突起到尘埃未定[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硕;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赵妮娜;冷战后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马玉华;威拉·凯瑟文化身份认同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黄从花;试论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洪川;希尼与爱尔兰诗歌传统[J];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04期
2 李成坚;谢默斯·希尼:一个爱尔兰—英国诗人——从“身份问题”解读希尼诗歌与诗学[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04期
3 何宁;;论希尼的“沼泽”系列诗歌[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2期
4 雷蒙·威廉斯,赵国新;文化分析[J];外国文学;2000年05期
5 戴维.洛奇,王晓群;向这一切说再见——评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1期
6 尹庆红;;“理论之后”的理论——读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生安锋;后殖民性、全球化和文学的表述——霍米·巴巴访谈录[J];南方文坛;2002年06期
8 李成坚;寻找爱尔兰文化和政治的言说方式——论谢默斯·希尼的诗集《外出度冬》[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白杰;尚婷;;沼泽下的民族记忆与诗意沉思——西默斯·希尼《托兰人》的文化解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10 李成坚;谢默斯·希尼《田间劳作》的心路历程及意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精华;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民族主义——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思潮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5期
2 张虹;方云;;《印度之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成功(下);2007年04期
3 李春香;冯文坤;;后殖民视角下的中国译学研究及其反思[J];才智;2009年20期
4 李伟民;;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的双重空间——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两种解读[J];外国语文;2009年04期
5 陈晓频;;从“木筏上的王国”看马克·吐温潜在的殖民意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2期
6 袁彬;卢蕊;;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美国华裔文学[J];作家;2011年04期
7 廖建林,李松;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本土化实践[J];学术论坛;2005年02期
8 周亚楠;;文化殖民主义冲击下的黑人心灵——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最蓝的眼睛》[J];文教资料;2008年02期
9 赵震红;毛红;刘春玲;;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殖民话语[J];电影文学;2009年04期
10 陈晓洁;;后殖民主义的性别隐喻——西方男子与东方女子的故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洁;;民族身份的建构——以后殖民主义解读《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潘晓燕;;“爱”并“憎恨”着——萨尔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结[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侯志勇;;《贝尼托·切莱诺》中人物的语言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江秀莲;;自我身份的迷失与重构——从后殖民角度看《英国病人》里基帕尔·辛格的创伤[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焦莉君;“印度现当代文学与后殖民主义”课题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张毅;梅佳·姆旺吉与他的城市三部曲[N];文艺报;2006年
4 陈瑞琳;“离而不散”的加华文学[N];文艺报;2007年
5 陈戎女;荷马史诗的今与古[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卿小明;战争·独立·自由[N];文艺报;2007年
7 刘舸 湖南大学文学院;从差异走向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9 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 向若萌;国外生态文学热潮风起云涌[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10 王树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巴别尔接受史:20世纪俄罗斯精英话语的裂变与重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2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许朝阳;扎迪·史密斯小说中文化杂糅的文体学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姚晓鸣;从后殖民主义到世界主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綦亮;弗·伍尔夫小说中的民族身份认同主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8 曾梅;冲突的思考 融合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6年
9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2 王苗苗;殖民主义的余波,,痛苦求索的开端[D];吉林大学;2006年
3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4 汪凯;论后殖民主义因素在迈克尔·翁达杰小说中的体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杨丽;作为文化想象的法国[D];武汉大学;2005年
7 董晓霞;康拉德的困境:反对殖民主义的斗士还是殖民主义的拥护者[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李卓;走出白人的文化霸权[D];吉林大学;2007年
9 罗亚辉;东方不是东方[D];河南大学;2007年
10 杨晓宁;白皮肤却是黑人命运:后殖民主义解读《八月之光》中乔·克瑞斯默斯的身份问题[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27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82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