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谢弗的剧本_彼得谢佛莫扎特传剧本_《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彼得·谢弗总体戏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戏剧学院》 2013年
彼得·谢弗总体戏剧研究
朱玉宁
【摘要】:彼得·谢弗是英国当代戏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剧作家,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戏剧创作,90年代完成最后一部剧作《戈尔贡的礼物》,创作生涯横跨40余载。虽然他的剧作技巧之高有目共睹,但学界对其剧作却一直缺乏应有的关注,尤其缺乏对其剧作的剧场性与文学性在内的艺术成就的全面解读。 本论文以彼得·谢弗剧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以他最著名的“三部曲”《皇家太阳猎队》、《伊库斯》、《上帝的宠儿》为论述重点,兼及《五指练习曲》、《黑暗中的喜剧》、《戈尔贡的礼物》、《莱蒂斯与拉维记草》等剧。就研究角度与方法而言,笔者拟从“总体戏剧”角度来探讨。“总体戏剧”并非一种创作手法,而是由戏剧家对戏剧概念以及戏剧各要素重要性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戏剧理念。彼得·谢弗提倡在与戏剧文本结合的同时,戏剧的每种要素都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在戏剧整体中能够发挥出各自的重要性。本文分六个部分说明彼得·谢弗的总体戏剧观。 绪论概括彼得·谢弗的创作历程以及学者、评论家对其剧作的评价情况。 第一章回溯总体戏剧的发展历程,并阐明彼得·谢弗的总体戏剧理想以及他与瓦格纳、阿尔托等人在总体戏剧观念上的异同。 第二章由剧场性要素入手,分析彼得·谢弗戏剧中对服装、化妆、灯光、道具、舞台布景等造型要素、音乐要素以及对影视艺术要素表现手法的重视。这些要素既与戏剧文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又具有各自独立的审美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从戏剧结构方面,分析彼得·谢弗剧作与传统剧本结构的不同之处。他在剧作中引入了第一人称叙事者;为了叙事的方便,彼得·谢弗采取了多场次的结构方式;他充分利用戏剧的假定性,借助观众的想象与灯光、布景等的密切配合,顺利的实现了场面的切换,在戏剧时空方面呈现出立体复合、多层次的特征。 第四章着重分析彼得·谢弗剧作中的人物塑造。“父亲”形象在彼得·谢弗戏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通过对生父、“教父”与“天父——上帝”这三种父亲形象的塑造,构筑起剧作多层次的内涵,但三种或潜在或缺失的父亲形象的崩塌,预示着西方世界面临的问题以及剧中人注定的悲剧。 第五章揭示彼得·谢弗剧作的文化意蕴。彼得·谢弗的剧作体现出跨文化思想并具有强烈的仪典特征,这是其剧中人进行身份确认的一种方式,也是彼得·谢弗剧作中剧场性的一种体现方式;最后,彼得·谢弗剧作中常常出现看似对立实则精神相通的两种人物,他们作为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代表,,在剧作中体现出两种善的对立与冲突,这两种人物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原型性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3;J8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诗焱;间离与沉醉:论谢弗剧作《伊库斯》中的观众感受[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4期
2 杜青;;《上帝的宠儿》与《莫扎特之死》中的康施坦茨印象[J];大舞台;2010年04期
3 李铎;;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彼得·谢弗《上帝的宠儿》一剧中音乐的运用[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潘薇;;理智与情感的对抗——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的名剧《马》解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马喜文;吕春媚;;彼得·谢弗《伊库斯》中的古希腊悲剧元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6 朱福芳;《俄狄浦斯王》中的神话和父亲原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于利平;;彼得·谢弗舞台作品探析[J];齐鲁艺苑;2008年04期
8 周宁;剧本与剧场:戏剧及其研究的观念与方法[J];文艺研究;1993年04期
9 陈世雄;“伟大的综合溶汇”——试论田汉的戏剧理想[J];戏剧艺术;1999年01期
10 尤金尼奥·巴尔巴 ,章抗美;戏剧人类学[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束娟;深不可测的少年心理[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丽;;论蒲松龄纪昀小说创作心理相同点[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刘嘉伟;丛国巍;;廼贤诗歌意象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詹全旺;心与物的对抗,灵与肉的冲突——评精神悲剧《欲望号街车》[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杨敏,万春;《雷雨》中的“雷雨”意象及其原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陈家伦;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9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吴格非;萨特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对人的“存在”的探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安华;;电影研究的比较艺术学视界[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翁珲珲;;莫里森笔下弱小黑人女性的叛逆声音[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龚奎林;;一个水做的宿命论者——李轻松诗歌论[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薛航;;神话传说在现代创意产业中的文化价值[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5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晓芳;;浅论《基坑》主人公的生存困境及其悲剧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树榕;;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草原歌曲”[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8 丁海彬;耿宁;;由《哈姆雷特》的王位纷争小窥兄终弟及的伦理沿袭[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郭玉琼;;发现秧歌:狂欢与规训——论20世纪40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10 朱晟利;;再谈以人为本的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魏红娟;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张萌;亨利·詹姆斯的国际主题在《黛西·米勒》中的表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姜萍;用生命探寻文学的夜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婷婷;寻找精神的救赎—梯姆·奥布莱恩的《他们携带的物品》的原型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广鲤;《少帅传奇》引人入胜[J];中国戏剧;1983年03期
2 夏元明;;论翟永明诗歌的“戏剧性”[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张时民;;关于戏剧性的构成——与董健先生商榷[J];江海学刊;2008年03期
4 E·霍罗多夫 ,高士彥;在第一幕和最后一幕戲之间[J];剧本;1957年01期
5 居思惠一;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想到的几个问题[J];人民音乐;1962年07期
6 薛宝琨;戏剧与诗意[J];中国戏剧;1977年12期
7 黄祖禧;;介绍组歌“啊,多快活”[J];人民音乐;1958年04期
8 居其宏;歌剧创作漫议[J];人民音乐;1984年06期
9 高尔斯华绥;写戏名言[J];当代戏剧;1985年06期
10 曲强;;中日围棋擂台赛[J];当代体育;198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红;;焦菊隐的“戏剧—诗”观念及对当代话剧的启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王评章;;永远的戏剧性[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杨剑龙;;以戏剧性的情节揭示反腐败的重要性——评《猫与鼠 也缠绵》[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4 韦珺;;诗的戏剧化,戏剧的诗化——论李轻松诗剧《向日葵》的创作意义[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清华;;时代的夜歌或浮世绘——关于邰筐诗歌的三言两语[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罗小凤;;城市景观呈现中的戏剧化抒情策略——邰筐《凌晨三点的歌谣》赏析[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泽林;;老团长入党记[A];老兵话当年(第七辑)[C];2004年
8 魏建;;得失之间的“戏”——郭沫若历史剧戏剧本体的再探讨[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9 周华斌;;原生态戏剧与视觉符号[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王正明;;川剧唢呐曲牌及其运用[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丽娜;[N];中国证券报;2011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N];文汇报;2011年
3 王海艳;[N];中华合作时报;2011年
4 记者 苏娅;[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新荣;[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高艳鸽;[N];中国艺术报;2011年
7 商报记者 刘亚力;[N];北京商报;2011年
8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傅谨;[N];人民政协报;2011年
9 师力斌;[N];文艺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立元 李琤;[N];中国文化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玉宁;彼得·谢弗总体戏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2 陈丽霞;戏剧话语语用修辞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易杰;萨拉凯恩:从存在的悲剧到后现代戏剧[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4 徐文正;我国新时期三部严肃歌剧音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5 张晓剑;绘画中的本真性理想[D];浙江大学;2013年
6 卿菁;美国百老汇“整合音乐剧”[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7 王燕;哈罗德·品特戏剧话语里沉默现象的语用文体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王冬;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秧歌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9 蔡东民;李渔戏曲编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10 雷莹;中国现代作家自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红雨;田汉建国前戏剧的民众化倾向[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一楠;电视节目:从真实中挖掘戏剧性[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3 陈蓓蕾;探索综合性大学戏剧专业教育的定位[D];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
4 苗芳;教育戏剧在幼儿阶段的应用[D];云南艺术学院;2013年
5 曲德煊;早期中国电影和戏剧的交叉与分离[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冯利苹;当代美国十分钟戏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周丹蕊;艾略特诗歌“戏剧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徐贺;褪去功利色彩,回归艺术本质[D];苏州大学;2007年
9 朱丽芳;音乐剧《俄克拉荷马》戏剧与音乐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文琦;从“戏剧导演”到“戏剧导师”[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彼得·谢弗总体戏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2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1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