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书法作品欣赏_《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论郭沫若戏剧的诗性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师范大学》 2014年
论郭沫若戏剧的诗性特征
石燕波
【摘要】:本文着眼于郭沫若戏剧中鲜明的诗性问题,从表现、溯源、本质及形式等方面展开对郭沫若历史剧中诗性渗透的阐释及探寻。通过对郭沫若历史剧文本和其基本文论的梳理和把握,进一步探究郭沫若诗化历史剧的形成机制和审美特性。 对郭沫若历史剧中的诗性渗透的探讨从三个部分展开。 第一章,诗人与诗教。写剧本的郭沫若本质上是个诗人。文体偏好上他天然地爱诗,认为“诗是情绪的直写”,“小说、戏剧都没有诗的直切”。他的文艺观是以诗为中心的文艺观。以“抒情说”为核心,包含内容与形式上,“自我表现”和“自然流露”两个方面。以诗人的身份写作,郭沫若把剧当诗来写,堪称“不采诗形的诗”。除了抒情,郭沫若的历史剧又有鲜明的教化的特征,是他以传播和发散为核心,以改变和创造为旨归的生命诗学观的具体表现。他的生命诗学观,融合了诗教与高台教化。其中,诗的教化占据核心位置。 第二章,诗情与诗性。在创作的源头,郭沫若推崇歌德的“主情主义”。其戏剧中有一条明显的情绪线,其戏剧结构也是一种情绪结构,这种视情绪为生命的情绪诗学是郭沫若感知世界和构建戏剧结构的方式。在情绪的主线下,郭沫若还构建起了他“失事求似”的历史诗学观,想象与虚构就是他史剧创作观的诗学核心,创造性地把剧当诗来写,郭沫若从中发掘了诗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章,诗艺与诗美。本章着重探讨郭沫若戏剧中的形式问题,与以往研究者重分析郭沫若诗化戏剧形成过程中受到的西方影响不同,笔者认为郭沫若的诗化戏剧更多的建立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是将中西文艺观去芜存菁,融为一炉而成。关于郭沫若的诗化戏剧,本质是为剧诗还是诗剧,笔者也进行了分析。同时,具体从语言与节奏、意象与意境等四个方面着重分析郭沫若诗化戏剧中诗的因素是如何融入剧的,诗的美又是如何转化成剧的美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石;郭沫若浪漫主义新诗本体观探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2 刘勇,李春雨;郭沫若研究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李媛;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宣传作用[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4 贾振勇;;诗与政治的共鸣:1940年代的郭沫若及其抗战历史剧[J];东岳论丛;2009年08期
5 黄曼君;;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心与诗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6 王小平;;“诗”:历史文本的颠覆与意义重建——从郭沫若历史剧的诗学观到新历史主义的诗学观[J];郭沫若学刊;2006年04期
7 赵心宪;剧诗:本质内涵的两种理解[J];重庆电大学刊;1995年02期
8 倪邦文;郭沫若创作中“自我”的形象[J];郭沫若学刊;1987年02期
9 刘涛;;“剧诗说”析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熊金星;;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中的诗情诗意[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章池;论郭沫若史剧的悲剧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刘康凯;;审美意识形态论争中三种替代性理论方案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涂明求;;诗歌写作教学的“发现—构思—表达”三步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张少鹏;;早期创造社与胡适的翻译论争[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7 杨芳;;论现代水墨的精神特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8 许英英;矫苏平;;谈空间序列的节奏[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9 肖晴;;符号中的美与设计思维——波特兰市政厅的形象与精神分析[J];安徽建筑;2011年01期
10 庄英邦;;浅论舞蹈中的意境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胡飞;喻晓;;论设计的客观性[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税海模;;中西撞击中隆起的文化峰峦——我的郭沫若观[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龙泉明;张克;;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5 贾振勇;;20世纪40年代的郭沫若及其抗战历史剧[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6 彭林祥;;论郭沫若的序跋[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7 王天锐;;浅议贵州民族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8 杨爱民;;孔子政治思想小议[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9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珂;;论英诗诗体对闻一多的影响[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8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秀梅;休闲食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琦;基于产品意象的感性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李天翔;费尔南多·波特罗艺术述评[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棣之;论郭沫若新诗创作方法与艺术个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02期
2 黎少华;火热的诗心,澎湃的挚情──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5年01期
3 黄侯兴;郭沫若文化视野散论[J];郭沫若学刊;1997年04期
4 杨胜宽;郭沫若的世界文化观[J];郭沫若学刊;1998年01期
5 魏红珊;郭沫若与表现主义(上)[J];郭沫若学刊;1998年01期
6 魏红珊;郭沫若与表现主义(下)[J];郭沫若学刊;1998年02期
7 陈鉴昌;坦露世界故乡情怀的《女神》[J];郭沫若学刊;1998年04期
8 邹水旺;《女神》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交融[J];郭沫若学刊;1994年01期
9 陈晓春;在“泛神论”的背后──郭沫若早期哲学思想再探[J];郭沫若学刊;1994年03期
10 李怡;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郭沫若研究[J];郭沫若学刊;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涛;;对诗人郭沫若及《女神》的价值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2 徐明旭;;漫谈郭沫若的夜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03期
3 李波;;郭沫若诗歌中的巴蜀文化精神之解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07期
4 任愫;;烈火奔腾,凤凰凌空——论郭沫若诗的艺术风格[J];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4期
5 钱光培;;呼唤世界新生的诗人——郭沫若诗歌新论[J];诗刊;1992年11期
6 陈永志;;论郭沫若建国以后的诗歌创作[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7 陈永志;;郭沫若诗作简论[J];文学评论;1982年04期
8 雷锐;;从《战声集》看郭沫若新诗审美要求的变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9 龙泉明;;评郭沫若“诗的本职专在抒情”的美学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10 ;《中国作家》举办“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诗歌、散文征文”暨“郭沫若诗歌散文奖”评奖启事[J];中国作家;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永;;诗人传记:作为文学史的互文[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珂;;浪漫主义诗歌对新诗诗人及新诗诗体的影响[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王山;[N];文艺报;2011年
2 李钧;[N];文艺报;2011年
3 陈崎嵘;[N];文艺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武翩翩;[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入云;问题史:中国新诗的音乐性(1917-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2 吴向廷;论穆旦诗歌的历史修辞[D];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燕波;论郭沫若戏剧的诗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晶晶;论郭沫若十七年诗歌的“改”与“删”[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玉婷;郭沫若前期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文化[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4 黄媛媛;诗学观照下郭沫若诗歌理论及其译学思想的契合[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5 胡忱;郭沫若“女神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志芳;郭沫若英语诗歌汉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尹珊娜;感性的书写与激情的呈现[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立敏;中国现代“颂”诗形态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莅蓉;从解构主义视角看诗歌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李忠阳;癫狂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论郭沫若戏剧的诗性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9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2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