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柳琴戏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7 22:00
本文关键词:枣庄柳琴戏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研究 出处:《温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枣庄柳琴戏是整个“拉魂腔”(柳琴戏、淮海戏、泗州戏)声腔系统的一个分支,又名拉后腔、怡心调、随心调。枣庄柳琴戏大致产生于清朝道光至咸丰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起初,由于此唱腔尾音翻高七或八度,老艺人华蒋福(艺名八戒)将其命名为拉后腔。拉后腔孕育于山东枣庄滕县东郭镇苏楼村一带,形成于整个滕县和峄县地区,它是在枣庄本地及周边地区的锣鼓铳子、周姑子、四句腔与溜山腔等多种音乐形态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首先,笔者依照纵向历时的顺向研究的历史学方法将柳琴戏的整体发展脉络分为五章。分别为枣庄柳琴戏的起步期、成熟期、繁荣期、衰弱期、再生期。 第一章,论述了枣庄柳琴戏在其起步期——拉后腔阶段的发展概况。讨论了它产生的历史背景、音乐文化环境等。此外,笔者就相关学者提出的拉后腔表演形式——是戏曲还是说唱展开了论证。笔者认为,枣庄柳琴戏最初是以“唱门子”为主的说唱形式发展而来的。 第二章,论述了枣庄柳琴戏在其成熟期——拉魂腔阶段的发展概况。清末民初,由于艺人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发展,这一时期的柳琴戏自身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变迁(其名称也有所变化,普遍称之为拉魂腔)。柳琴戏的艺术形式逐渐走向成熟。如班社队伍的扩展;表演场地的转移;特色唱腔的丰富;表演艺术的精进;扮相艺术的提高;角色分工的明晰等等。 第三章,论述了枣庄柳琴戏在其繁荣期——柳琴戏时期的发展概况。20世纪50年代后,,全国掀起了“戏革”的浪潮,柳琴戏一词成为了继拉后腔、拉魂腔之后的第一个学术称谓。借着“戏改”的“东风”,柳琴戏有了长足的改革与发展。在人民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财政支持下建立了多所专业剧团、演出场地、培训学校。另一方面,柳琴戏自身也有了较大的改革与进步。主奏乐器柳琴得以进一步改良,并出现了柳琴独奏曲与协奏曲。戏曲伴奏乐队中的乐器类别与数量也颇为丰富。整体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第四章,论述了枣庄柳琴戏进入其衰弱期——“样板化”时期的发展情况。“文化大革命”对柳琴戏的影响较为深远,剧团全部瘫痪,柳琴戏迅速的被“样板化”。笔者主要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关的阐释。 第五章,论述了枣庄柳琴戏的再生期——重建时期的发展情况。自“文革”结束后,政府不仅恢复了专业柳琴剧团且建立了几所业余剧团。笔者主要是采用田野工作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现今剧团与业余“班社”的生存现状予以考察与分析。 第六章,是笔者对枣庄柳琴戏的“活态”保护的个案调查,并对枣庄柳琴戏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笔者做出总结。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8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清泉;刘文杰;;略论山东柳琴戏的表现风格[J];成功(教育);2008年01期
2 王金香;乾隆年间灾荒述略[J];清史研究;1996年04期
3 马良书;谈柳琴戏音乐的“土”与“特”[J];艺术百家;1993年04期
4 韩笑;江淑君;;试论枣庄民间柳琴戏[J];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杨楠;;鲁南柳琴戏之花鼓考[J];民族音乐;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薛雷;梨园拉魂第一腔[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丽丽;柳琴音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敏;柳琴戏唱腔音乐探析[D];河南大学;2006年
3 袁晓蕾;论枣庄柳琴戏的唱腔与念白[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高宏菊;江苏柳琴戏传承模式的考察与文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楠;鲁南柳琴戏声腔系统及音乐多元化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94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394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