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二人转艺术的审美特征

发布时间:2018-01-30 15:39

  本文关键词: 二人转 审美特征 跳进跳出 出处:《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二人转是生长在东北这片广袤土地上,盛开不败的乡土艺术之花,是东北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二人转在东北火得一塌糊涂,几乎人人都会哼唱几句二人转的小帽,更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火爆现象,由此可见它在东北受欢迎的程度。二人转虽然火了,但是还是有一些对其严厉的批评,说二人转是“喧闹的杂耍”,更有人抨击二人转“低俗”、“黄色”、“下流”等。对一种艺术样式的不同看法应该说是正常的,但如此大相径庭的评价却是不多见的,所以这种奇特的现象立刻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在此,我循着前辈们的足迹,,对二人转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 本文从对二人转的审美特征的归纳、梳理为主线,并结合具体的剧目文本,揭示并整合其中蕴含着的文化精神,主要论述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在对其乡土之美的论述中,笔者通过对二人转使用东北方言、演出内容贴近观众生活、与观众“亲密”的互动等的研究,揭示了二人转异常火爆、深受欢迎的原因。第二,是对二人转表演形式的论述,笔者用灵活简约之美来概括,简约的组合——“二人”就能表演千军万马,靠的就是它灵活的表演形式,即演人物又不人物扮、像不像,做比成样以及跳进跳出的演绎形式,揭示出二人转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质所在。第三,是用热烈风趣之美来揭示二人转的风格,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阐释了东北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二人转独特风格的形成之间的联系。第四,是对二人转音乐的研究,笔者从民族与地域特色中汲取需要的营养,从丰富多彩、生动质朴的二人转曲牌、唱腔等进行研究,并揭示了二人转音乐的审美特征。最后,本文从现今二人转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现今流行的二人转与传统意义上的二人转的差异,旨在揭示这种变化的原因,并对二人转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倡导,希望对二人转的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Abstract]:Errenhuan is the flower of native art which grows on the vast land of Northeast China and is the treasure of folk culture and art in Northeast China. The fire of Errenhuan in Northeast China is in a mess. Almost everyone can humming a couple of small hats, but also the "better to give a meal, not two people turn", "ten thousand people around the two people," the popular phenomenon. It can be seen that it is popular in the Northeast. Although Errenrou is on fire, there are still some severe criticisms of it, saying that it is a "noisy juggling", and that some people criticize Errenzhuan as "vulgar" and "yellow". Different views on an art style should be said to be normal, but such a widely different evaluation is rare. Therefore, this strange phenomenon immediately attracted many scholars to study it. Here, I followed the footsteps of the predecessors to analyz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Errenzhuan art. From the induction of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Errenzhuan, combing as the main line, and combined with the text of specific plays, reveals and integrates the cultural spirit contained therein, mainl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he content: first.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beauty of his native land, the author reveals the extraordinary popularity of Errenhua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northeast dialect, the content of the performance close to the life of the audience, and the interaction of "intimate" with the audience. The second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performance form of Erren rotation. The author generalizes it with the beauty of flexibility and simplicity. The simple combination, "two people", can perform thousands of troops, relying on its flexible performance form. That is, acting characters and not personage, like, doing compare to sample and jump out of the deductive form,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people turn different from other art. Third, it is to use the warm fun beauty to reveal the style of the two people rota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research, it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que style of Errenhuan. 4th, it is a study of Errenhuan music. The author from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eds of the nutrition, from the colorful, vivid simple Errenqu, singing and other research, and reveale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Errenzhuan music. Finally.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person ro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pular two-person rot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two-person rotatio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asons for this change.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rrenhuan, hoping to contribute a little bi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rrenhuan.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8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尔吉·原野;;爱听二人转的狗[J];青年博览;2011年16期

2 王曦昌;;为二人转正名[J];戏剧文学;2011年07期

3 张丽辉;;浅谈二人转节目的电视包装——从《明星转起来》的内容策划说起[J];北方音乐;2011年08期

4 王红箫;;王肯生命里的二人转(一)[J];戏剧文学;2011年08期

5 杨朴;;二人转的“亲子”鉴定——二人转起源于东北大秧歌而并非山西莲花落[J];戏剧文学;2011年06期

6 于永江;;二人转女艺人赵国华[J];戏剧文学;2011年06期

7 苏景春;;覆水难收的《马前泼水》——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J];戏剧文学;2011年08期

8 ;《吉林省二人转剧本全集》(10卷本)出版发行[J];戏剧文学;2011年07期

9 ;娱乐:小沈阳——一夜成名,本山二世[J];黄金时代;2009年04期

10 ;满族枕头顶刺绣中的二人转[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岩;李虹;;狂欢的剧场魅力 活水的民间源头——长春民营二人转艺术院团演剧现象分析报告[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2 闻玉智;;黑龙江省地域音乐的构成与传播走势——兼评《秋天的二人转》的创新探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3 关燕妮;;东北的二人转艺术[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刘强;;由二人转的变形谈民间文艺产业的与时俱进[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卢晓侠;;在乡土与都市间游移——东北民俗喜剧当代文化选择的诗学阐释[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太;;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7 蔡学勤;;第二十三讲 走近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8 王俞霖;孙乐;李文波;;基于单字消除和实体识别的查询切分研究[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陈孝英;;赵本山与中国小品热[A];“首届全国喜剧小品探索与争鸣研讨会”专辑[C];2003年

10 王向峰;;喜剧性及其生成因素——兼论小品剧的审美体式[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裕;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二人转[N];北京科技报;2004年

2 江水;唱好旅游“二人转”[N];长春日报;2005年

3 常晓华;二人转前途令人堪忧[N];中国文化报;2004年

4 长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王兆一;二人转不怕争论[N];中国艺术报;2004年

5 ;东唱南浪西板北亮[N];吉林农村报;2005年

6 ;九腔十八调 人分神不分[N];吉林农村报;2005年

7 罗辑;民间二人转的艺术升格[N];吉林日报;2005年

8 千堆雪 记者 刘青林;脚踩大地的艺术——二人转[N];齐齐哈尔日报;2005年

9 崔峰 郭威;“二人转”低俗表演令人忧[N];人民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王文郁;二人转从东北转向全国[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薇;自我、角色与乡土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宏岩;在乡土与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胡璇;赵本山现象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屈菲;东北喜剧小品及其文化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淑梅;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D];吉林大学;2010年

8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佳颖;二人转艺术的审美特征[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2 于宛冬;东北“二人转”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杜芸芸;文化视角下的东北二人转唱法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玲;二人转的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颖;“二人转”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徐元元;影视媒介中二人转文化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周晶;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二人转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王畅;从精神分析美学角度对二人转的阐释和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思言;探析东北民俗文化对二人转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玮;3G网络时代手机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76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476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3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