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歌仔戏服饰的综合探究
本文选题:歌仔戏服饰 切入点:兼容性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面对科技瞬息万变、娱乐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一种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戏曲——“歌仔戏”,在这种夹缝间顽强生存。伴随歌仔戏艰辛历程的歌仔戏服饰,其兼容性格是影响歌仔戏艺术发展的内因之一,然而歌仔戏服饰的审美文化始终没有被人们所关注。为此,本文尝试通过歌仔戏的历史时空,深入探究其“兼容性”现象的根源,并总结历史经验,以促成歌仔戏服饰的创新,这也是当前歌仔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部分。 本文以歌仔戏服饰发展变革的时空作线索,全面地梳理歌仔戏服饰百年变革历程;结合田野调查、歌仔戏文献及多方收集的图片等资料,突破以往将歌仔戏行当或角色装扮混杂在歌仔戏史料中陈述的方式,具体地归纳、论述歌仔戏角色行当的服饰形貌;从中窥见,歌仔戏服饰不论是变革历程,还是当前的服饰形制,始终摆脱不了移植性的借鉴手段,并对这种“兼容性”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与探索。认为:歌仔戏服饰“兼容性”的特点与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是紧密联系的;提出了“地域文化”的参与是歌仔戏服饰设计的必然趋势以及研究歌仔戏的服饰历程、形制与根源的最终目的是,为当前歌仔戏服饰设计找到实用性价值,并希望能对歌仔戏服饰的创新设计提供点滴参考。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rapid chang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mergence of an endless stream of entertainment media, a kind of opera with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Gaozi Opera", exists tenaciously in the midst of this kind of gap, and accompanied by the difficult course of the opera, the costumes of the opera. Its compatible character is one of the intern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rt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opera. However,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the costume of the opera has not been paid attention to.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ass through the historical time and space of the opera. It is also the key part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opera to probe into the root of its "compatibility" phenomenon and sum up its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stume of the opera. Based on the clue of the time and spa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stume of the opera,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combs the century-old reform course of the costume of the opera, and combines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opera and the pictures collected by many parties, and so on. Breaking through the way in which the opera business or role dressing up in the past was mixed up 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opera, the article concretely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dress appearance of the opera character,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at the costume of the opera is no matter how it is changed. Or is the current dress form, always unable to get rid of the transplantable means of referenc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tibility" of opera costum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particip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costume design of the opera and the course of studying the costume of the opera.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e form and root is to find the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current costume design of the opera. And I hope to provide little reference to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opera costume.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8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永义;;论说精致歌仔戏[J];戏剧之家;2009年04期
2 张文彦;试论台湾歌仔戏的衍变(摘录)[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1年02期
3 张文彦;画眉何时再歌唱──读凌烟的《失声画眉》[J];台湾研究;1994年03期
4 李锋;成人教育部大专班歌仔戏赴台湾演出[J];戏曲艺术;2002年04期
5 卢旭;风景这边挺好[J];福建艺术;2002年02期
6 胡春霞;“哭调”与台湾人的“悲情意识”[J];福建艺术;2003年02期
7 陈新凤;歌仔戏音乐与人文背景[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郑怀兴;烟雨茫茫忆台北[J];中国戏剧;2000年05期
9 李启鸿;歌仔戏唱腔与闽南方言音调[J];福建艺术;2002年04期
10 陈彬;歌仔戏《邵江海》音乐设计与创作[J];福建艺术;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蓝雪霏;;关于歌仔戏的三大来源[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许俊雅;;台湾小说中的戏剧题材及写作技巧[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林美容;;台湾地区民间团体对无形文化资产的传承与保护[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施榆生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5 蔡欣欣;;新世纪(2001~2006)台湾传统戏曲小剧场概览[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6 林瑞武;;福建戏剧的又一时代性嬗变[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7 陈耕;吴慧颖;;日本侵略者对台湾文化政策的演变及其恶果——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洁琼;潘荣阳;;闽台戏神探源[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9 彭一万;;引导民间信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以“首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为例[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夏妍;;闽南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吴在平 实习生 池翔;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开幕[N];福建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胡芳;《超炫白蛇传》:歌仔戏 高科技[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特派记者 刘筠 通讯员 林志杰;《蝴蝶之恋》结束台湾巡演[N];厦门日报;2010年
4 叶之桦;文化视野中的歌仔戏[N];中国文化报;2003年
5 黄如飞 林瑞红 刘丽英;跨越百年 唱遍两岸[N];福建日报;2001年
6 万素邋玉宁;歌仔戏《邵江海》实现传统与现代对接[N];文艺报;2007年
7 台湾大学、世新大学讲座教授 曾永义 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 蔡欣欣;歌仙·戏魂[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刘厚生;一代歌仔演员的悲欢人生[N];中国艺术报;2007年
9 安葵;《邵江海》:从原型到艺术[N];光明日报;2007年
10 陈世雄;从《邵江海》看歌仔戏的创新与厦门的使命[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新凤;从歌仔到歌仔戏[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志国;台语电影的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珊珊;漳台历史文化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纪家琳;台湾当代庙宇剧场戏台体制与管理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5 李晰;汉服论[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6 罗yN波;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王艳晖;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张蓓蓓;宋代汉族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罗微;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10 安丽哲;从“遗产”中解读长角苗服饰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乃琛;关于歌仔戏服饰的综合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苏丽丽;台闽戏剧产业活化空间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立容;福建歌仔戏中大广弦音乐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燕滨;闽南芗剧的传承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郑政;闽南歌仔戏民间职业剧团生存现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易熳熳;纪招治与闽南歌仔戏[D];厦门大学;2009年
7 黄志中;芗剧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蔡永成;福建漳浦竹马戏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赖登峰;浅谈戏曲文化招贴设计中的民族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杨;台湾女性文学场域中的“家园情结”书写[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85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58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