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传播看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与豫剧传播发展相比较
本文选题:黄梅戏 切入点:豫剧 出处:《戏剧文学》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黄梅戏为安徽著名戏曲以及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然而目前相对于豫剧的传播和发展来说,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承可以说大大滞后,特别是在民间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其原因既有安徽省政府支持力度的不够,也有媒体宣传、推广的不到位,还有黄梅戏获得社会支持的缺乏和黄梅戏目前所走的发展道路有偏差等。要改变黄梅戏目前这种发展和传承滞后的现象,不仅需要安徽省政府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媒体的积极宣传和推广,也需要黄梅戏演员走向民众和建立城乡民间文化发展体系。
[Abstract]:Huangmei Opera is a famous opera and cultural brand in Anhui Province.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 Opera,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Huangmei Opera can be said to lag behind. Especially in the civil society, this phenomenon is particularly obvious. The reasons are not enough support from the Anhui Provincial Government, but also the lack of media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There is also the lack of social support for Huangmei Opera and the dev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ath currently taken by Huangmei Opera.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lag of Huangmei Opera,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for the Anhui Provincial Government to effectively increase its support, The active propaganda and promotion of the media also need the actors of Huangmei Opera to go to the public and establish the development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folk culture.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J825;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汪晓明;;试谈对黄梅戏发展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年18期
2 王银淑;从金奖剧目看豫剧的发展[J];东方艺术;2004年S1期
3 解滨生;;黄梅戏发展的几个缺憾[J];黄梅戏艺术;2009年04期
4 黄研;全国有多少专业黄梅戏剧团?[J];黄梅戏艺术;1982年01期
5 吴亚明;;豫剧在全国的流布与发展现状[J];中国戏剧;2011年05期
6 朱晔;桂兰星;;黄梅戏发展道路之我见[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厚松;;借历史看未来,黄梅戏改革可走“三化”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2 杨厚松;;黄梅戏传承与创新应坚持“三不”原则[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3 尚丹;;从豫剧发展看河南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建设[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4 王璐凡;;豫剧的发展及艺术特色探究[J];大舞台;2014年02期
5 周剑;;鄂派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6 杨厚松;;旅游接待中的黄梅戏表演应坚持“原生态”特色[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年08期
7 王碧瑶;;多维文化视野下的河南豫剧现状调查研究[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年03期
8 李贤年;;黄梅戏演剧职业化进程初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李怡洁;;当代黄梅戏演出市场的现状与前景——以安庆市为例[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岩;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豫剧在兰州存在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严伟英;论黄梅戏与新农村文化建设[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根苗;怕听“黄梅”唱“新”调[J];黄梅戏艺术;2002年03期
2 王长安;关于黄梅戏美学定位的思考[J];艺术百家;1995年01期
3 吴建国;黄梅戏改革要想到青少年[J];黄梅戏艺术;1981年01期
4 关山笛;看黄梅戏的断想[J];黄梅戏艺术;1981年01期
5 吴建国;黄梅戏台词音调再议——与肖鉴铮同志商榷[J];黄梅戏艺术;1983年01期
6 ;热烈祝贺黄梅戏研究会成立[J];黄梅戏艺术;1985年02期
7 夏业良;黄梅戏与外国观众[J];黄梅戏艺术;1987年03期
8 莫诚斋;黄梅戏楹联丛话(三)[J];黄梅戏艺术;1988年02期
9 王德明;黄梅戏《小辞店》搬上荧屏[J];黄梅戏艺术;1988年04期
10 蔡毅;黄梅戏形成和发展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作用[J];黄梅戏艺术;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桂也丹;;要以发展的胸怀打造最著名的“非遗” 关于湖北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建议[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文豪;;豫剧文化的生存发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静波;;雨打梨花片片开——三十年豫剧舞台优秀剧目面面观[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4 梁觉锡;;文化大繁荣,艺术铸品位——浅淡艺术院团的改革与发展之我见[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5 王振国;;郭沫若和豫剧《武则天》[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6 刘云程;;写戏的困惑[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7 郑璐;;走近吴凤花[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荣蕙荞;荣世生;;声声字字总传情——豫剧唱段《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分析[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何孝充;王洪应;康式昭;刘乃崇;蒋健兰;马也;李春喜;周传家;周育德;丛兆桓;陈慧敏;路应昆;汪荃珍;黎继德;郭媛媛;李鸣春;;女性悲歌 现代豫剧《香魂女》现场研讨会纪要[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10 袁朝玲;;浅谈新形势下汉调二黄戏曲的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晋文婧;百花齐放春满园[N];安徽日报;2011年
2 李玮;安徽民营剧团“火”乡村[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刘伟;怀宁着力打好特色牌[N];安庆日报;2009年
4 徐媛;黄梅戏演出项目洽谈会举行[N];安庆日报;2009年
5 通讯员 张金丹;培养黄梅戏人才促进艺术发展[N];安徽日报;2011年
6 记者 王圣志;“只要1%的农民看,就有演不完的戏”[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柏龙驹;黄梅戏有个丁老六[N];安徽日报;2004年
8 江光碧;黄梅戏应保持传统韵味[N];安徽日报;2004年
9 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骆惠宁;黄梅戏的再繁荣和持续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赵忱;《墙头马上》一枝梅[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芸;黄梅戏的兴起(1911-1966)[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峰;建国前和建国初期黄梅戏唱腔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陈文革;豫剧唱腔结构动态研究(1900-1960)[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银凤;黄梅戏的语言艺术[D];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
2 曹宏彬;黄梅戏演唱方法之科学性与独特性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高朋;黄梅戏的保护与传承[D];云南民族大学;2010年
4 叶丹;女性角色对黄梅戏音乐风格的影响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岩;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豫剧在兰州存在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许俊杰;黄梅戏影视化进程中马兰角色形象塑造与审美意识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文婷;黄梅戏电视剧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史宋丹;黄梅戏男腔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2年
9 严伟英;论黄梅戏与新农村文化建设[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10 葛中亚;黄梅戏中的和谐意蕴[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21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21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