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戏曲美学论争
本文选题:戏曲艺术 切入点:中国戏曲美学 出处:《艺术百家》2017年04期
【摘要】:明代中后期,戏曲批评出现了本色论、情趣论、折中论的相互论争。本色论主张戏曲创作要符合表演的"本色"要求,在曲词上"明白而不难知",可入乐合律。情趣论崇尚戏文的"意趣神色",为了案头可观,"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它们各执一词,互有得失。折中派兼取两派的长处,批评两派的不足,主张戏曲创作"雅俗并陈、意调双美",既"可演之台上,亦可置之案头",将明代戏曲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the critic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ppeared the argument of essence theory, interest theory and eclectic theory. The essence theory advocated that the creation of opera should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 of "essence" of performance. "understand but not be difficult to know" in the song ci, may enter the Yue he law. The sentiment theory advocates the drama text's "mood of interest", in order to have a considerable desk, "might as well break the world's voice". They insist on each other's words, have each other's gain and loss. The eclectic school simultaneously takes the advantage of the two schools of thought. In critici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wo schools, he advocated the creation of "elegant, vulgar and Chen, with the intention of regulating both beauty", both "can act on the stage, but also set the desk", to the Ming Dynasty drama aesthetics to a new level.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研究院;
【基金】: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古代美学史的重新解读”(项目编号:05BZW010)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8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斌生;神似·虚境——戏曲美学品格二题[J];艺术百家;2001年02期
2 良田;;戏曲美学家陈幼韩[J];陕西戏剧;1984年12期
3 吴乾浩;戏曲美学特征的新变化[J];文艺研究;1988年06期
4 吴乾浩;;有规则的自由行动——戏曲美学特征探微[J];戏剧艺术;1988年02期
5 肖;;戏曲美学中的几个问题[J];戏剧文学;1992年03期
6 陈中元;进一步认识戏曲美学在创作中的价值——戏曲表导演常识散论[J];黄梅戏艺术;1993年Z1期
7 蒋锡武;戏曲美学意识的形成过去与中兴[J];上海戏剧;1993年06期
8 刘棠;;论中国戏曲美学消融在话剧的排演中——指导同学排练西方经典话剧教学过程中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0年09期
9 冯道信;戏曲美学探寻[J];剧本;1987年10期
10 沈达人;张庚先生的戏曲美学理论[J];文艺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评章;;永远的戏剧性[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刘景亮;;把非遗保护的理念和成果融入戏曲生产[A];中国演员(2009年第5期总第11期)[C];2009年
3 智联忠;;培养年轻观众:戏曲发展的重大课题——福建京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思考[A];中国演员:2014年第4期(总第40期)[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波;宁静以致远[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整理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尹平平;戏剧到底是什么?什么又是好戏?[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万静;浅谈戏曲前景[N];周口日报;2009年
4 智联忠;培养年轻观众:戏曲发展的迫切课题[N];中国艺术报;2014年
5 张敏生;戏曲艺术要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刘祯;文化创新与戏曲遗产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苏敏华;戏曲也要适时而变[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朱恒夫;城市化进程中戏曲创作的探索者[N];光明日报;2009年
9 何玉人;戏曲:展现风采与寻求发展[N];文艺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马子雷 实习生 胡子轩;戏曲与动漫 如何牵手[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潘倩菲;都市民俗生态和民俗戏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费泳;戏曲电视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3 路云亭;义和团与戏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丹;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冯璐;戏曲美学书写方式的多种可能性[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东方;裂变与重构:政治逻辑主导的文艺改造[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4 杨柳;电视媒体对当代戏曲传播的作用研究[D];中国戏曲学院;2015年
5 刘灼;中国古装影视剧中的戏曲元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浦晗;“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7 刘亚;湘西土家族仪式戏曲的音乐文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孙俊;虞姬题材戏曲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9 李震荣;小剧场戏曲发展研究[D];中国戏曲学院;2016年
10 孙金行;试论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的新媒介转化[D];中国戏曲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691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91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