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市场化背景下北京市小剧场话剧的生存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8-04-16 01:09

  本文选题:小剧场话剧 + 市场 ; 参考:《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04期


【摘要】:如今,小剧场话剧在北京文化市场上正逐渐走向成熟,观看小剧场话剧,已经成为人们都市休闲活动中的重要一项。在我国目前的文化背景下,小剧场话剧的魅力一方面来自于其自身艺术的超越性;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与商业的有机结合,小剧场话剧也正显露其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本文正是从这种实际情况入手,在分析小剧场话剧本质的基础上,指出它在艺术与商业、高雅与通俗之间所面临的两难困境。同时,本文也尝试探索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如何把握当今文化市场发展的有利契机,实现北京市小剧场话剧的自身完善。
[Abstract]:Nowadays, small theater drama is gradually maturing in Beijing cultural market. Watching small theater dram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eisure activities.Under the present cultural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the charm of the drama of small theater comes from the transcendence of its own art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commerce, the drama of small theater is also showing its huge market development potential.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small theater dram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ilemma it face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elegance and popular.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tries to explore the solution to the relevant problems, pointing out tha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ow to grasp the current cultural market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o achieve the perfection of Beijing small theater drama itself.
【作者单位】: 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基金】:北京市委党校青年项目(编号2012XQN001)成果
【分类号】:J8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敏;;中国小剧场戏剧的生态景观[J];新世纪剧坛;2012年06期

2 谢敏;;中国非盈利性艺术型小剧场生存瓶颈初探——以蓬蒿剧场作为个案的调查及分析[J];戏剧文学;2013年01期

3 蜀人;检阅过去,开创未来——北京当代小剧场戏剧研讨会侧记[J];中国戏剧;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丁云亮;;大众阅读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李珊;;漫谈大众文化中的粉丝产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莫国芳;;好莱坞电影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程鲲鹏;;从意象角度看荒诞派之滥觞——《等待戈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8 邓熙;曾小娟;;浅析韩寒小说中的叛逆人物塑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9 杨逾涵;;用荒诞照亮现实——对品特早期戏剧风格的探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10 桂莉芬;;全民狂欢与身体消费——全民K歌互动节目“挑战麦克风”的文化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强;;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学解读——以起点中文网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丁立群;;从《等待戈多》看塞缪尔·贝克特的伦理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蔡骐;;大众传播与作为受众的粉丝[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10 张冠文;;微博话语秩序的建构[A];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分会场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笛;上海市奉贤区大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敏;尤内斯库作品在中国1978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巍;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环境构成[J];城市;2004年02期

2 陈杨;;大栅栏:北京历史上的“金融街”[J];北京档案;2010年05期

3 薛支川;;狂欢因素与孟京辉的“伪先锋”[J];剧作家;2006年01期

4 徐海龙;王茜;;小剧场话剧的“场效应”及产业营销策略[J];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05期

5 孙佳;;戏剧:与生俱来的品牌性[J];上海戏剧;2008年09期

6 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J];文艺研究;2001年03期

7 王育生 ,林克欢 ,林兆华;小剧场三人谈[J];中国戏剧;1988年09期

8 王晓鹰;“小”剧场 “大”空间──谈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质[J];中国戏剧;2001年02期

9 季玢;当代小剧场戏剧理论摭谈[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李巧玲;场团一体化经营探微[J];艺术科技;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平;;试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戏剧的整体状况[J];黑龙江史志;2009年22期

2 曾耀农;多克影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曾耀农;菲斯克影视理论及在中国的传播[J];戏文;2004年06期

4 冯进;;韩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J];电影评介;2007年03期

5 俞白眉;;刀剖周星驰[J];中国社会导刊;2000年11期

6 邵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叙事中的主体性建构[J];文艺评论;2003年06期

7 唐建军;《鲁迅》委身世俗之水[J];艺术评论;2005年10期

8 王邦雄;;《人》剧·市场经济·大众文化[J];戏剧艺术;1993年01期

9 贺玉高;;妻子的恐惧与希望:评新版电影《画皮》[J];语文知识;2009年01期

10 徐贲;影视观众理论和大众文化批评[J];文艺争鸣;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谢飞;;市场化对电影及电影表演的影响[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3 刘宏;;邂逅的可能与欲望的谎言——对《致命邂逅》的一种解读[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4 张炼红;;“海派京剧”与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空间的建构[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张国涛;;电视剧市场的调控机制[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文豪;;豫剧文化的生存发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7 周星;;入世背景下中国电视剧艺术现实与发展问题思考[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8 周星;;跨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与商业观念辨析[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9 王琳;;缺席的“在场”——试析纪录片《东》中的现实观[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10 王黑特;;对话与互动——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主导文化结构分析[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卢蓉;大众文化之世俗剧[N];文艺报;2003年

2 高鑫 贾秀清;大众文化并非盲从大众[N];文艺报;2001年

3 本报实习生 王小玲;电影:是大众文化还是贵族消费?[N];中国妇女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刘阳;电视剧寻求新突破[N];人民日报;2008年

5 许江;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N];文艺报;2003年

6 周宇红;国产电影:向市场化迈进[N];甘肃日报;2004年

7 萧虹;昆剧:小众艺术?大众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嵇元;大众文化也要出精品[N];新华日报;2003年

9 上海师范大学 萧萍;制造快感[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王庆芳;500万元投资助推吴桥杂技节市场化[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鹏飞;大众文化视野中历史电视剧的叙述策略[D];复旦大学;2006年

2 李涛;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1937—1945)[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3 石竹青;大众传播时代的电视艺术性[D];辽宁大学;2009年

4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5 刘阳;困境中的突围[D];浙江大学;2006年

6 鞠斐;星光照耀下的夜航船—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剧与当代思潮[D];吉林大学;2007年

7 颜琪;交融与共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林存秀;城市之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琛;漂流的中国青春[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潘源;影视艺术传播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商晶;大众娱乐时代的中国情景喜剧[D];南昌大学;2006年

2 王艳;电视文化的大众娱乐功能[D];广西大学;2005年

3 迟旭;大众文化对历史的再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艳娟;中国纪录片市场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沈小风;九十年代热点电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杜红霞;作为大众文化的戏剧小品[D];南京大学;2005年

7 韩晓洁;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批判[D];郑州大学;2006年

8 林洁琛;对韩国电视剧在中国流行现象的跨文化解读[D];苏州大学;2005年

9 颜秉刚;论当代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人文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晓红;电视情景喜剧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56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756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5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