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评剧团的辉煌与没落
本文选题:戏曲剧种 + 花为媒 ; 参考:《北京档案》2017年09期
【摘要】:正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60年代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了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一批著名演员。现在评剧在华北、东北一带仍然十分流行。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
[Abstract]:Zhengzheng Opera is a kind of opera that spread in the north of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wa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small song "Lotus Flower in the opposite mouth" in Luanxian County, Hebei Province. It was one of the five major Chinese opera operas that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liked to see after the 1930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eijing Opera, Hebei Bangzi and other operas, the opera performanc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mature in the 1960s. In the 1960s, plays such as "Little son-in-law", "Liu Qiaoer", "flower as a medium", "Yang San Sister's complaint", "Qin Xianglian", and so on, had a great impact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Xin Fengxia, Xiao Baiyushuang appeared. Wei Rongyuan and other famous actors. Now the TV drama is still very popular in 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May 20, 2006
【作者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档案局(馆);
【分类号】:J8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建立‘全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大会在京召开[J];艺术评论;2005年02期
2 晓耕;;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J];中国戏剧;2006年07期
3 柴国珍;;人口数值变化与戏曲剧种时空分布差异研究——以1911、1965、2003年山西人口与剧种为分析对象[J];戏曲艺术;2009年03期
4 杨锦海;戏曲剧种史撰写讨论会在北戴河举行[J];戏剧报;1983年08期
5 岳耀民;;我省当代戏曲剧种现状与发展[J];戏剧之家;1996年01期
6 龚战;;浅析湖北地区戏曲剧种的流布现状[J];戏曲研究;2003年03期
7 卢巍;;第三届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山西大同举行[J];中国戏剧;2005年12期
8 王馗;;新世纪第三届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戏曲研究;2006年01期
9 吴乾浩;;谈戏曲剧种入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J];当代戏剧;2006年04期
10 孙燕;;初论保定戏曲剧种文化区[J];大众文艺;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文峰;;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2 张垣;;戏曲剧种取名趣谈[A];中国演员(2010年第1期总第13期)[C];2010年
3 刘琦;;“高粱穗儿点头,蛤蟆叫好儿”[A];中国演员(2012年第6期总第30期)[C];2012年
4 ;石阡木偶戏简介[A];《中国木偶皮影》2013年第2期[C];2013年
5 黄秀英;;赞湖南省祁剧院《目连救母》 兼对粤剧与其他戏曲剧种在香港未来发展的憧憬[A];中国演员(2012年第1期总第25期)[C];2012年
6 张传贵;;石阡木偶戏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A];《中国木偶皮影》总第15期[C];2011年
7 秦学人;;给偶戏一席之地[A];如皋·首届全国木偶皮影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胡文礼;;杭剧[A];中国演员:2014年第1期(总第37期)[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研;用音像永存中国戏曲剧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2 记者 徐涟;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展精彩不容错过[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黄小驹;专家艺术家座谈戏曲剧种保护与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文新;保护和发展戏曲剧种成为重要的文化课题[N];文艺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何小龙;让戏曲剧种唱响“安徽好声音”[N];江淮时报;2012年
6 毛小雨;地方戏曲剧种保护应深入二、三线城市[N];中国文化报;2013年
7 记者 应春华 俞灵;我国将建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原《上海戏剧》杂志社副社长兼副主编 陈云发;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已成“植物人”[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李亮;慎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李珊珊;应对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实行抢救性保护[N];中国文化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柴国珍;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晶;昔阳拉话戏调g胙芯縖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常雪连;论“二人台”的艺术价值[D];山西大学;2007年
3 张W,
本文编号:1888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888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