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思·亨利《芳心之罪》女性觉醒研究
本文关键词:匠心独运——评郭继德教授新著《当代美国戏剧发展趋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曲阜师范大学》 2013年
贝思·亨利《芳心之罪》女性觉醒研究
罗双双
【摘要】:戏剧总是伴随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二十世纪初,剧作家在注意描述当代真实生活的同时,也开始注意挖掘人物的心里因素和动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女性戏剧的发展,大批杰出的女剧作家脱颖而出。她们的共同点是关注女性,探究家庭关系。贝思·亨利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她的作品为美国戏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贝思·亨利的作品一直关注南方家庭生活中的女性及其命运。其创作思想及主题与她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她的文学继承有很大关联性,这在其著作《芳心之罪》中体现尤为明显。《芳心之罪》是她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获得包括普利策奖、纽约戏剧评论家协会奖等多项大奖。该戏剧描写了玛格丽特姐妹面对父权制压迫,从顺从到开始觉醒,最终因三姐妹未意识到经济独立的重要性,而处于“觉而未醒”的状态。 女权主义运动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贝思·亨利的大部分作品已经明显反映出女性追求权力以及性别上不平等问题。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最迫切关注的问题之一便是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权力。《芳心之罪》中大姐伦尼因子宫缺陷,而与自己的男友分手,被迫在家中充当起外祖母的角色照顾卧病在床的外祖父。梅格是《芳心之罪》中的核心人物,她是三姐妹中觉醒最早、反抗父权制最强烈的的一位女性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她促使其他两位姐妹的觉醒。但其在面对自己深爱的前男友面前,并未勇敢地吐露自己真正的心声,她也成为父权价值观的牺牲品。 本论文以女性主义为理论支撑,对贝思·亨利的剧作《芳心之罪》进行解读,旨在揭露家庭中女性的从属地位及受到男性的压迫。女性无法追求自己的真爱,社会不提供工作,她们无经济能力,只能依靠家庭中的男性,最后导致人生的悲剧。 本文包括五部分。引言介绍了剧作家的背景信息,并对她的经典作品《芳心之罪》作了简要叙述,简要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贝思·亨利所做的文献研究。第一章介绍了促使玛格丽特三姐妹开始觉醒的因素,一方面是父母的抛弃,父亲离家出走,母亲自杀。另一方面是来自父权制的压迫。第二章分析了剧中女性觉醒的过程。三姐妹在一系列困境面前团结起来,,并迈出了追求自己真爱的第一步。第三章揭示出三姐妹实质上并未真正觉醒,仅处于“觉而未醒”的状态。一是因为她们未意识到经济独立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二是在追求自己真爱的道路上仅有幻想并未真正付诸行动。结尾部分指出作者创作主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即家庭、社会环境及文学继承性。本文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芳心之罪》进行解读,丰富了对贝思·亨利及其作品的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玛格丽特三姐妹觉醒之路,揭示经济独立及付诸行动对当今女性生存的重要性,帮助当今女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贺安芳;;评《心灵之罪》与《罗森韦格姊妹》中的姊妹关系[J];四川戏剧;2006年05期
2 贺安芳;;后女性主义社会的女性自塑——从《心灵之罪》到《晚安母亲》再到《海蒂编年史》[J];四川戏剧;2007年02期
3 刘仪华;;论戏剧《心灵之罪》人物塑造中的裂像[J];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01期
4 王睿;;中世纪西欧女性写作与“双声”现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2期
5 张生珍;;匠心独运——评郭继德教授新著《当代美国戏剧发展趋势》[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4期
6 张生珍;;生物区域主义、学术研究和实践主义——迈克尔·布兰奇访谈录(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6期
7 张生珍;;论田纳西·威廉斯创作中的地域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8 卫晓琼;齐征阳;;勇气的折射——《心之罪》赏析[J];戏剧文学;2010年08期
9 张生珍;;论美国当代南方剧作家贝思·亨利的地域意识[J];戏剧文学;2011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生珍;尤金·奥尼尔戏剧生态意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丽;;论蒲松龄纪昀小说创作心理相同点[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性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刘嘉伟;丛国巍;;廼贤诗歌意象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余汉英;;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之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6 杨敏,万春;《雷雨》中的“雷雨”意象及其原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陈家伦;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9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邢利娜;;《萨勒姆的女巫》的原型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辉;;基于妇女解放先决条件的社会心理学解读[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陈来;李雅婷;;基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人才规划战略[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龚奎林;;一个水做的宿命论者——李轻松诗歌论[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薛航;;神话传说在现代创意产业中的文化价值[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5 何伟琼;;美国文化的精神渊源——清教主义思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马汇;;看上去很美——拉祜族两性合一性别平等模式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吕伟红;;诗的心理治疗作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靳雅琴;;残缺的家庭失衡的心理——论《玻璃动物园》悲剧人物的现实意义[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贾一心;;诗态:民族精神的个体呈现[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10 步少华;;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吗?——再论温特建构主义中的结构-施动者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杜新宇;山姆·谢泼德戏剧创作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培;女性角色变迁与女性犯罪[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周加琴;论霍桑的哥特式清教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婷;女性主义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靓;《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付莹喆;张爱玲翻译活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姜萍;用生命探寻文学的夜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艳;寻求和谐之殿堂——生态女性主义完整性诉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丽红;生命的探索——欧茨悲剧艺术展现生存危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婷婷;寻找精神的救赎—梯姆·奥布莱恩的《他们携带的物品》的原型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文蕙;;荒野无言[J];读书;2008年11期
2 王炳钧;;关于自然的文化转换[J];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3 李世涛;;西方现代社会变迁中的自然及其表现[J];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4 武跃速;论奥尼尔悲剧的终极追寻[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1期
5 马凌;征服与回归:近代生态思想的文学渊源[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1期
6 刘海平;中美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纪念尤金·奥尼尔逝世50周年[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7 郭继德;现代美国戏剧的缔造者尤金·奥尼尔[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8 韦清琦;生态批评:完成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最后合围[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9 邓年刚;“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专家谈[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10 王宁;文学的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的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晓明;美国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砂;;有眼光就有机会[J];可乐;2008年03期
2 马克·吐温;纪海涛;;加州人的故事[J];可乐;2009年05期
3 大卫·芬恩;周翊;;不朽的雕塑家亨利·穆尔[J];世界文化;1988年06期
4 朱文颖;;一个沙漠中的意大利人[J];作家;1999年06期
5 李公昭;幻灭与成长——论弗雷德里克·亨利的伤感教育[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6 ;炫耀[J];成功;2000年03期
7 ;幽默公园[J];小星星(作文100分);2007年03期
8 云弓;;人生的第二幕[J];人民文摘;2007年07期
9 静思;;欣赏自己[J];工友;2009年05期
10 何延华;;劳伦斯小说《狐》中三位主人公的关系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舸;徐丽芳;;亨利·卢斯编辑思想研究[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2 ;Protective Effect of Oxymatrine on Chronic Rat Heart Failure[A];第八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Role of MicroRNAs in Heart Diseases and Myocardial Interstitial Fibrosis[A];第八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锦宇;;略论“法和经济学”创始人亨利G.梅恩教授——学术教父是这样练成的[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5 ;20-HETE Increases ROS Production and Induces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on Isolated Rat Heart[A];第八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N.Sydney Moise;;Understanding When and How to Treat Dogs with Common Complicated Heart Disease[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β -Adrenergic Receptor Subtype Signaling in the Heart:from Bench to the Bedside[A];第八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Elevated plasma levels of adropin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邱林林;;The Analysis of Mary's Development in The Secret Gard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oaden-and-Build Theory[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10 ;Associ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a Gene PvuⅡSite Polymorphism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hinese Population:A Meta-Analysis[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报记者 吴厚斌;[N];北京商报;2011年
2 张海青;[N];中国包装报;2002年
3 本报特约撰稿 梅锋;[N];中国国防报;2011年
4 李澍晔;[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5 萧三郎;[N];华夏时报;2002年
6 亢云;[N];中国包装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王恒真;[N];中国商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沈莉;[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9 徐冰川;[N];中国矿业报;2000年
10 郭方;[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勇;论亨利·米勒的小说艺术[D];南开大学;2010年
2 徐明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女性自我身份的解构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许梅花;挣扎在困境中的女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张俊梅;保罗·斯各特的《拉吉四部曲》中的帝国空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周怡;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加拿大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敬南菲;出路,还是幻象:从《应许之地》、《店员》、《美国牧歌》看犹太人的美国梦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周洁;安·达菲诗歌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双双;贝思·亨利《芳心之罪》女性觉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2 孟娟;论亨利·米勒自传体小说中的忏悔意识[D];暨南大学;2011年
3 丁晓贤;“幸运的堕落” “悲剧性的崛起”[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牛晓晓;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笔下的“新女性”[D];河南大学;2010年
5 费娟;对《伯格的女儿》中主人公罗莎·伯格的身份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孙秀娜;《风暴眼》女主人公的心理分析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傅兴丽;黑人女性的觉醒之旅[D];吉林大学;2011年
9 黎娜;亨利·米勒“殉色三部曲”中的自我意识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李影;论《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心路历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匠心独运——评郭继德教授新著《当代美国戏剧发展趋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1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