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形物与急先锋:1935年梅兰芳在莫斯科
[Abstract]:Mei Lanfang's Soviet tour in 1935 was an international event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drama. Domestic new cultural circles regard Chinese opera as a historical "relic", but Soviet dramatists praise Mei Lanfang's theatrical method and try to draw resources from Chinese opera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 of realism. Mei Lanfang, on the other hand, seems to be the vanguard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drama. " The two diametrically opposite appraisals of "Legacy" and "vanguard" appear at the same time, reflecting the crisis and predicament in the process of opera from classical to modern. The significance of Mei Lanfang's Soviet tour to Chinese opera is not only to win the praise of Europeans, but also to make us understand the European attitude towards their own traditions and other countries' plays. To modern opera: repeat Mei Lanfang, is a "relic"; break through Mei Lanfang, is "vanguard."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J8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晓罗;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座谈会在南京召开[J];中国戏剧;2000年11期
2 尔冬;《中国戏曲精品》已经面世《中国戏曲经典》即将出版[J];四川戏剧;2003年06期
3 ;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J];中国戏剧;2008年01期
4 杨小娜;郝艳芳;;中国戏曲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前景[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5 尔冬;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在四川召开[J];戏曲艺术;1988年02期
6 笑伊;《中国戏曲志》编篡工作已见成效[J];戏曲艺术;1988年01期
7 张晓果;中国戏曲社会化、商品化管理史证辨优[J];戏剧报;1988年06期
8 刘世钰;;简论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9 ;《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出版[J];中国戏剧;1993年03期
10 ;中国戏剧[J];中国戏剧;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A];建筑史论文集(第16辑)[C];2002年
2 蔡敦勇;;中国戏曲的实与虚[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何辉斌;;中国戏曲的代言体真的代人立言了吗?——论戏曲的话语模式兼与周宁先生商榷[A];东方丛刊(2001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七辑)[C];2001年
4 荣广润;;尊重中国戏曲的艺术个性[A];中国演员(2013年第2期总第32期)[C];2013年
5 吴双;;中国戏曲在西方的传播及西方戏剧对中国戏曲的影响[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汪人元;;京剧学学科建设初识[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成全民;中国戏曲经历的三种经济社会与三个艺术时代[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记者 邵佩玲;新中国戏曲现代戏60年学术研讨会在金召开[N];金华日报;2009年
3 王学海;中国戏曲的现状与叙事程式的创新[N];文艺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纪秀君;中国戏曲要自信而不自大[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2009年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年会在浙江金华召开[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记者 赵凤兰;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举行年会[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陈淑杰;中国戏曲走出去不妨借鉴音乐剧[N];中国文化报;2012年
8 本报驻北京记者 王晓风 李雪;北京丰台将建中国戏曲文化中心[N];中国文化报;2013年
9 季国平;中国戏曲,不能在翻译中自我迷失[N];人民日报;2013年
10 本报驻法国记者 王芳 邢雪;中国戏曲让法国人着迷[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邵梓恒;论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雪;中国戏曲“乾旦”艺术的美学解读[D];湖北大学;2013年
3 赵轶峰;中国戏曲话语模式特性及其成因探寻[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4 曾玉冰;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特点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璐;当代中国戏曲画创作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陈雯;中国戏曲中“男弱女强”模式及成因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刘德宾;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姚迪;中国戏曲女小生艺术现象的美学思考[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83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28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