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眉户音乐特色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09 15:06
【摘要】: 眉户戏主要流行于陕西关中和山西晋南两地,格调清新、质朴无华、内容多是普通百姓生活的折射,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具有悠久历史的眉户戏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形成了其优美的艺术形式与娴熟的表演技巧,而且拥有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唱腔和声腔体系。 眉户戏的乐器配置同其它梆子戏一样,也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组,俗称“文武场”。文场初以三弦为主,后加进板胡、竹笛,合称为“三大件”。武场乐器起初只有四页瓦与碰铃,后来板鼓、梆子、小锣、钹取而代之,清光绪后又加入了铙钹、马锣等,这些都是从梆子戏中借鉴而来的。在随后的发展中,乐队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多种打击乐器,如手锣、梆子、铙钹、钩锣、牙子等,到了20世纪60年代,又在传统乐队基础上又增加了二胡、琵琶、扬琴、大提琴等。 眉户戏的唱腔多表现幽默、风趣的格调或豪壮、悲伤的情绪,所以它的唱腔曲调缠绵柔和,娓娓动听。眉户的音阶调式以七声音阶为主,六声音阶次之,五声音阶仅存在于花音唱腔中,眉户调式基本音级之间的这种音程关系的独特性,造就了眉户音乐的独特风味及色彩。在眉户的定调上,眉户的音域超越两个八度,过去眉户均为男声演唱,其调定为A调(有时也定G调),高音唱不上去时则采用假嗓,低音人声所不及则用乐器代替。解放后,由于女角不断参加眉户戏的演唱,所以其调也做了相应的改变,现在通常用F调。如若某出戏以男声唱腔为主,女声唱腔较少,且剧情多表现高亢、悲愤等情绪时,也可采用G调。F调与G调的演唱效果各有所长,前者缠绵柔和,后者高亢明亮。眉户唱腔属曲牌体,曲牌俗称“牌子”,以民歌小调为主,其唱腔曲牌据传有72大调、36小调。眉户曲牌数量很多,唱腔没有严格的行当之分,但在行腔和唱法上却很讲究男女老幼和生、旦、净、丑的区别。就感情色彩的不同而言,眉户曲牌有表现凄凉伤感的、有表现沉痛悲哀的、有表现怨恨伤神的、有表现急切烦躁的、有表现活泼欢畅、诙谐的、有表现喜悦愉快的、有表现逍遥自在的等。若按曲调戏剧化程度的不同来分,可分为戏剧性曲牌与说唱性曲牌。眉户唱腔结构有单曲反复、双曲联套、多曲联缀和套曲。单曲反复是以一首曲牌反复使用来表现一段唱词,构成一个完整唱段;多曲联缀,指诸多不同的曲牌连接构成一个完整唱段,连接强调结构和节奏的统一性;多曲联套,指从人物性格出发,按艺术规律结构而成的曲牌组合,既有一定格式性,又相对灵活。 改革开放后,突如其来的现代化迅速抢占了人们头脑中对传统的记忆,所有传统文化都受到严重冲击,眉户戏曲在改革的大潮中也未能幸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一线演员的流失及二线演员的不足给予各眉户剧团致命的打击;二是高额的演出费用封闭了眉户戏曲的广大城乡市场;三是大成本、大制作的方式窒息了眉户戏曲的民间生命力;四是发展创新上的不足是导致眉户戏曲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眉户戏曲艺术为了赢得观众、占有观众,在异彩纷呈的众多艺术形式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广大眉户戏曲音乐工作者在继承、借鉴经典剧目优美唱腔的前提下,从剧目表演到戏曲唱腔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突破“老腔老调”模式,创作出了大量唱腔优美且符合时代精神与要求的优秀戏剧,但目前眉户戏的发展并不十分乐观。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发展与创新传统的眉户戏,积极培养观众、革新剧目、综合治理,使之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8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奔;;为地方戏说几句话 兼评余秋雨先生“文化淘汰论”[J];中国戏剧;2011年06期

2 廖奔;;论地方戏[J];戏剧艺术;2011年04期

3 俞为民;;南戏《琵琶记》在近代地方戏中的流传[J];古典文献研究;2002年00期

4 刘文峰;;论地方戏的形成规律与传承机制[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10年00期

5 李火;;传统地方戏二人台的电视舞台再现[J];大舞台;2011年06期

6 老夫;;圣火令 道口台会[J];电脑迷;2011年07期

7 朱芸;封杰;;龚苏萍喜收新徒梅艳[J];中国京剧;2010年12期

8 蒋桂凤;寿祈祺;;西路乱弹梨园春 唱念坐打始有神[J];浙江档案;2011年07期

9 黄笑君;王向阳;;门外谈戏[J];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S1期

10 周静;;简析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J];文理导航(下旬);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春艳;;屯堡旅游——以地戏为例[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汪人元;;京剧学学科建设初识[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胡天成;;德江冲寿傩与重庆接寿延生[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谭业庭;张成福;;2007年青岛海云庵糖球会调查报告[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维一;;谈谈稿件加工[A];四川高校学报编辑文集[C];1989年

6 静波;;李十三和他的十大本[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7 丁修询;;论京昆之别[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方岳民;;简论戏曲的民间艺术特征[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胡天成;;中国仪式戏剧的形态[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刘厚生;;深深怀念 巍巍泰山[A];欧阳予倩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鄂文;湖北六项措施支持地方戏[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徐立京;一部地方戏连演500场的启示[N];经济日报;2009年

3 记者 秦叙常;我州首届地方戏会演在来凤举行[N];恩施日报;2009年

4 记者 沈祥辉 通讯员 吴黎莉 沈鸿俊;恩施地方戏之异彩[N];恩施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吉朋晓;在上海打造中国地方戏“石老汇”[N];联合时报;2009年

6 记者 周宁 毛一竹;5元一场的传统地方戏为何没人看[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本报驻吉林记者 常雅维;吉林地方戏,冬去春又回[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金舟;地方戏的灯塔在哪里[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刘厚生;300余种地方戏出路在哪里?[N];人民日报;2010年

10 王庭僚;地方戏留住深圳市民的心[N];深圳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天改;明代以来河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1368-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2 陈国华;二十世纪豫剧艺术改革发展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3 柴国珍;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慧;折子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尤海燕;明代折子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涛;包公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蓓蕾;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8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9 刘兴利;山西北路梆子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朱崇志;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婷婷;魅力拉魂腔[D];河南大学;2011年

2 畅宁宁;河北涿州横岐调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黄伟晶;邕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4 王佳佳;庐剧与皖中地区民俗文化[D];安徽大学;2006年

5 王艺玲;五音戏传统剧目语音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张晓洁;永济道情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娟;戏曲与乐舞[D];兰州大学;2007年

8 闫丽丽;保定老调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刘建军;台湾豫剧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尚贵娥;论田仲一成的中国戏剧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37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437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9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