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实验派剧作家张家平作品《中国色彩》之叙事策略
发布时间:2019-09-22 02:57
【摘要】:美国华裔戏剧作家张家平创作的实验派戏剧舞台作品《中国色彩》突破了以往传统戏剧的叙事模式,主体框架上采用了分裂叙述的方法,将空间、时间层层分裂后,又巧妙地一一聚合,通过分裂产生了巨大的聚合效应,从而丰富了传统戏剧剧本和舞台的叙事容量。凌乱、分散的叙事片断打破空间与时间的常规叙事,从不同角度烘托、强化了主题。此外,张家平的戏剧在主题的选取和叙事的风格上也不同于当代其他美国华裔戏剧作家,他将电影、绘画、舞蹈等诸多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应用于戏剧舞台剧本创作之中,身为剧作家的张家平不再仅仅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穿梭于舞台故事情节之中,和台上的演员一起交替陈述,以多变的叙事视角向人们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历史。就像孩童手中的万花筒,五颜六色的碎片却拼合成一幅幅主题相同的美丽图案。 本论文将以张家平《东西四重奏》中《中国色彩》的剧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后戏剧剧场的相关理论,重点研究其独特的多线条、多层次的叙事策略,并介绍这一实验派华裔剧作家对表演、诗歌、舞蹈、绘画、电影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另外,通过对张家平作品《中国色彩》剧本的解读和分析,重新认识戏剧的基本构成要素,找到适应时代发展的戏剧创作方法。本论文认为,后戏剧剧场时代下的戏剧作品拉近了舞台与观众、文本与读者的距离,通过对《中国色彩》的题材、创作风格和叙事策略的论述、评析,可以更有力地向人们证实这种集多种元素、诸多表现手法于一身的戏剧作品不但顺应了当前剧场观众和戏剧作品读者的品位需求,而且也是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戏剧发展的潮流。 由此可见,戏剧舞台上的一切变化或者实验性创作都可以为人们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张家平实验派的创作风格不但给戏剧舞台带来新的视觉感应,而且推动了戏剧在多元文化中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张家平在其剧目《中国色彩》中实验派创作的剖析,来向大家介绍戏剧舞台上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的大方向。通过对张家平独特的叙事策略来鼓励人们在戏剧创作上大胆创新,推动戏剧向更加开放、多元化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805
本文编号:2539710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8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健,林蕾;先锋戏剧:对谁说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黄振林;先锋戏剧的逆向思维[J];当代戏剧;2001年06期
3 庞彦强;;后戏剧时代的戏剧[J];大舞台;2008年01期
4 马爱平;;分裂的叙述 聚合的效应——论《财主底儿女们》的家族叙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华明;西方先锋戏剧的时空变幻[J];戏剧;2001年03期
6 陈龙;新时期探索性戏剧的舞台语汇及其艺术价值[J];学术交流;1998年05期
,本文编号:2539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39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