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花鼓戏转型的民歌手现象
发布时间:2020-06-18 04:44
【摘要】: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它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大约在十八世纪末,各地陆续出现了不同名称的花鼓戏雏形。它包括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流行于湘南祁阳、零陵、花鼓灯的零陵花鼓戏,其中又以长沙花鼓戏为代表。十九世纪中叶,各地花鼓戏一方面由凑拢的临时戏班向半专业戏班、专业戏班发展,另一方面演出由“二小”戏向“三小”戏、多角戏发展,先后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剧种。 花鼓戏是湖南地区最具特色、最具影响的地方戏种。因此,对于它的研究并不少见,大多集中于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花鼓戏的音乐特点、以及唱腔特点几方面。那么,怎样才能有新意有突破呢?这成为了写花鼓戏论文的一大难题。本人针对目前一个热点现象——现在当红的民歌演唱家大部分来自于湖南,大多都学习过花鼓戏,就此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湖南花鼓戏的演唱与民族声乐的联系。由于花鼓戏形成的时间不算太长,很少有研究花鼓戏行当的著作及论文,本选题也希望能填补湖南花鼓戏行当研究的空白。另外,作为一名地道的湖南人,花鼓戏充分而细致地反映了湖南人们的日常生活,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它、研究它,并将其传承下去。特别是向湖南花鼓戏艺术家刘赵黔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很好奇她的发声怎么那么圆润、那么好听,便引发了我研究花鼓戏演唱的浓厚兴趣,开始思考花鼓戏与民族声乐应当怎样结合起来。我认为声乐工作者应从戏曲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来丰富完善民歌的演唱,相对的,许多戏曲工作者也应从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声中吸收养分来丰满戏剧的表现力。从花鼓戏转型的湘籍民歌手屡屡可见,深受老百姓欢迎,让我备感自豪。作为一名学习民族声乐的研究生,希望通过对湘籍艺术家演唱上的一些分析,让更多的民歌爱好者了解他们,喜爱他们。 从民族声乐的广义上来说,包括我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民族唱法等四种唱法,花鼓戏当然含在其中。狭义上来讲,就是指民族唱法,即学院派的民族声乐,主要是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总结出来的一种唱法。本文所采用的是从狭义的民族声乐角度,分析一些花鼓戏转型的湘籍民歌手取得成功的现象,及体现在他们演唱中花鼓戏润腔的种种痕迹,如李谷一、张也、雷佳、王丽达等。并且,结合自己多年学习民族声乐的经验来探讨“花鼓戏”与民族声乐演唱的相互借鉴,乃至继承传统民间戏曲的重要性。 本文采用了田野调查法、资料搜集法、分析学方法、比较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等等。田野调查法是本课题很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多次跟湖南花鼓戏剧团的老师们接触,并亲身学习花鼓戏,切实地了解它的唱法。认真地搜集了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资料,包括理论资料、音响资料、曲谱等,以便对民族声乐和湖南花鼓戏的各自形态作出分析和研究,并对两者进行有效比较。 论文总体分为三部分,首先概述性地介绍湖南花鼓戏的基本特征,特别是演唱上的特色;第二部分举例说明花鼓戏转型民歌手成功的现象;最后归纳总结出花鼓戏乃至于戏曲、曲艺等民族民间艺术对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825
本文编号:2718718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825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贺鲁湘;论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与推广[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红竹;永州花鼓戏唱腔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18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718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