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梆子唱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1 12:12
汶上梆子是基于山、陕梆子腔、秦腔的流传,在汶上地区生根发芽的历史文化产物。它作为山东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研究价值。汶上梆子是笔者的家乡小戏,这使笔者从小对这一剧种耳濡目染,有着深刻的情感。从2016年开始,笔者开始对汶上梆子加大重视,并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在整理相关资料时,笔者发现唱腔作为汶上梆子音乐的核心成分,其研究资料非常匮乏。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将汶上梆子唱腔定为研究目标展开研究。全文分别在汶上梆子的生长环境、唱腔音乐形态、演唱实践、演唱体会和实践意义四个维度对汶上梆子唱腔展开研究。全文除去绪论与结语,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汶上梆子概述。该部分对汶上梆子生存的地理人文环境、发展脉络与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梳理,在此基础上认识到汶上梆子是在明末清初,由山、陕梆子流传在本地形成发展的剧种。汶上地区曾出现多个二百至三百年以上的著名班社,在戏曲界影响广泛。笔者在阅读相关资料时就其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看,该题目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第二章汶上梆子唱腔音乐形态分析。因本文以唱腔研究为主,笔者以实地调查与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板式、唱词、伴奏乐器和调式旋律做了初步研究归纳。在此基础上认识到,汶...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汶上梆子概述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现状情况调查
第二章 汶上梆子唱腔音乐形态分析
第一节 汶上梆子唱腔板式特点
第二节 汶上梆子唱词特点
第三节 汶上梆子唱腔旋律特点
第四节 伴奏乐器对唱腔风格的影响
第三章 汶上梆子的演唱分析
第一节 咬字吐字及行腔处理
第二节 大小嗓的运用
第三节 唱腔中的润腔处理
第四节 唱腔风格的把握
第四章 演唱体会与实践意义
第一节 自身的演唱体会
第二节 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专业硕士音乐会节目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歌唱“字音”的审美标准——语言学视角的一种解释[J]. 刘方洪.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5(02)
[2]齐鲁文化视野中的山东梆子起源与传承[J]. 马永. 戏剧丛刊. 2014(03)
[3]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典——山东梆子传承人刘桂松唱腔美学特征研究[J]. 周景春. 菏泽学院学报. 2012(06)
[4]论“乐之框格在曲,而色泽在唱”[J]. 兰晓薇.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3(01)
[5]音腔论[J]. 沈洽.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2(04)
博士论文
[1]晋剧唱法及其风格研究[D]. 樊凤龙.中国音乐学院 2014
[2]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 郭克俭.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
硕士论文
[1]论山东梆子的客腔对主腔表现力的重大拓展[D]. 林灵珠.山东艺术学院 2015
[2]莱芜梆子唱腔旋律初探[D]. 陈娜.天津音乐学院 2013
[3]梆声鲁韵[D]. 王峰.江苏师范大学 2013
[4]辰河高腔及其唱腔研究[D]. 周绚菲.湖南师范大学 2011
[5]河套爬山调唱腔研究[D]. 田建刚.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6]山东梆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 杨鑫.山东大学 2009
[7]高校公共艺术课中开展地方戏曲教学的可行性与教学方法研究[D]. 唐晓静.首都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11416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汶上梆子概述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现状情况调查
第二章 汶上梆子唱腔音乐形态分析
第一节 汶上梆子唱腔板式特点
第二节 汶上梆子唱词特点
第三节 汶上梆子唱腔旋律特点
第四节 伴奏乐器对唱腔风格的影响
第三章 汶上梆子的演唱分析
第一节 咬字吐字及行腔处理
第二节 大小嗓的运用
第三节 唱腔中的润腔处理
第四节 唱腔风格的把握
第四章 演唱体会与实践意义
第一节 自身的演唱体会
第二节 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专业硕士音乐会节目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歌唱“字音”的审美标准——语言学视角的一种解释[J]. 刘方洪.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5(02)
[2]齐鲁文化视野中的山东梆子起源与传承[J]. 马永. 戏剧丛刊. 2014(03)
[3]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典——山东梆子传承人刘桂松唱腔美学特征研究[J]. 周景春. 菏泽学院学报. 2012(06)
[4]论“乐之框格在曲,而色泽在唱”[J]. 兰晓薇.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3(01)
[5]音腔论[J]. 沈洽.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2(04)
博士论文
[1]晋剧唱法及其风格研究[D]. 樊凤龙.中国音乐学院 2014
[2]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 郭克俭.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
硕士论文
[1]论山东梆子的客腔对主腔表现力的重大拓展[D]. 林灵珠.山东艺术学院 2015
[2]莱芜梆子唱腔旋律初探[D]. 陈娜.天津音乐学院 2013
[3]梆声鲁韵[D]. 王峰.江苏师范大学 2013
[4]辰河高腔及其唱腔研究[D]. 周绚菲.湖南师范大学 2011
[5]河套爬山调唱腔研究[D]. 田建刚.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6]山东梆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 杨鑫.山东大学 2009
[7]高校公共艺术课中开展地方戏曲教学的可行性与教学方法研究[D]. 唐晓静.首都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11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11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