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不同阐释——话剧《猫城记》对文本的接受和改编
发布时间:2021-10-31 22:01
《猫城记》从文本走向话剧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文化自卑心理、宣泄式的抒情方式和悲观主义的情感氛围是原文本的主要特色,而其中隐藏着的舞台空间和场景感十足的结构又让它拥有了很大的舞台生命力。然而,编剧者选择通过狂欢和敷衍来作为切入口,使得其在把握传统和贯穿现代中进退两难,力不从心。
【文章来源】:今古文创. 2020,(04)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文化自卑心理
二、宣泄和狂欢
三、悲观和敷衍
四、舞台空间从“潜在”到“显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悲观中的自我迷失——评老舍《猫城记》[J]. 杨占富.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1(03)
[2]中国有狂欢吗?——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J]. 鄢鸣. 山东社会科学. 2011(01)
[3]论老舍的幻寓小说《猫城记》[J]. 刘大先. 满族研究. 2006(03)
本文编号:3468934
【文章来源】:今古文创. 2020,(04)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文化自卑心理
二、宣泄和狂欢
三、悲观和敷衍
四、舞台空间从“潜在”到“显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悲观中的自我迷失——评老舍《猫城记》[J]. 杨占富.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1(03)
[2]中国有狂欢吗?——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J]. 鄢鸣. 山东社会科学. 2011(01)
[3]论老舍的幻寓小说《猫城记》[J]. 刘大先. 满族研究. 2006(03)
本文编号:3468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46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