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史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的代表性建构历程
发布时间:2023-01-12 14:31
伊玛堪是综合运用语言叙述与音乐歌唱的赫哲族文学艺术品种,它从一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文艺传承转而得到大社会对其重要性的认可,先后得益于史诗的归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其史诗体裁的归类论证过程与中国学术界回应"中国人没有史诗"的论断密切关联在一起,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自1980年代以来,赫哲族伊玛堪与众多民族的大量文艺作品经过史诗论证而受到特别重视,并在2000年后分批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过程也是伊玛堪代表性被不同层次地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它的史诗论证建构了它的强代表性,而成为非遗项目则确立了它的正式代表性。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一、从黑格尔论史诗看其对民族的强代表性
二、伊玛堪:作为史诗的强代表性
三、非遗保护:基于正式代表性的共有共享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暗传》:汉民族神话史诗[J]. 刘守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2]论伊玛堪与英雄史诗[J]. 赵秀明.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1994(02)
[3]关于史诗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 许英国.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88(03)
[4]中国古代没有产生长篇史诗的原因的猜想[J]. 叶桂桐. 曲靖师专学报. 1986(00)
[5]简论黑格尔的史诗观[J]. 蓝华增.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85(04)
[6]从史诗与史诗研究谈起[J]. 降边嘉措. 青海社会科学. 1985(03)
[7]鄂西古神话的新发现——神农架神话历史叙事山歌《黑暗传》初评[J]. 刘守华. 江汉论坛. 1984(12)
[8]史诗研究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J]. 王平凡. 民族文学研究. 1984(01)
[9]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史诗学术讨论会在西宁召开[J]. 王克勤. 民族文学研究. 1984(01)
[10]谈少数民族英雄史诗[J]. 陶立璠.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3(03)
本文编号:3730021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一、从黑格尔论史诗看其对民族的强代表性
二、伊玛堪:作为史诗的强代表性
三、非遗保护:基于正式代表性的共有共享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暗传》:汉民族神话史诗[J]. 刘守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2]论伊玛堪与英雄史诗[J]. 赵秀明.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1994(02)
[3]关于史诗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 许英国.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88(03)
[4]中国古代没有产生长篇史诗的原因的猜想[J]. 叶桂桐. 曲靖师专学报. 1986(00)
[5]简论黑格尔的史诗观[J]. 蓝华增.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85(04)
[6]从史诗与史诗研究谈起[J]. 降边嘉措. 青海社会科学. 1985(03)
[7]鄂西古神话的新发现——神农架神话历史叙事山歌《黑暗传》初评[J]. 刘守华. 江汉论坛. 1984(12)
[8]史诗研究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J]. 王平凡. 民族文学研究. 1984(01)
[9]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史诗学术讨论会在西宁召开[J]. 王克勤. 民族文学研究. 1984(01)
[10]谈少数民族英雄史诗[J]. 陶立璠.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3(03)
本文编号:3730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730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