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革命样板戏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革命样板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上映,其背后的革命样板戏再一次回到大众的视野。革命样板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最具盛典的戏剧,全国的大街小巷都在传唱。批评和喜爱它的人相互争执,批评者一直警惕样板戏的政治属性,喜欢者则是将它们视为当时的时代经典。革命样板戏,按照两极阶级分野的社会秩序性进行排演,通过人物的扮相、妆容、神态、亮相,到舞台的背景、灯光、道具,构成了一个充满隐喻的艺术世界。每一部样板戏都有相似之处,却绝对没有完全相同之处。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新一辈人的的客观辩证的学术视角研究革命样板戏背后的符号结构。借助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种种方法,如横纵轴分析、隐喻转喻分析和符号矩阵等方法,从整体上对革命样板戏的符号结构进行梳理,以探究意义的建构。
【关键词】:革命样板戏 结构主义符号学 结构 横轴纵轴分析 隐喻转喻分析 符号矩阵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821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一章 绪论9-26
- 1.1 研究缘起与选题依据9-11
- 1.1.1 革命样板戏的产生背景9-10
- 1.1.2 八部样板戏的界定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3 文献综述11-24
- 1.3.1 关于革命样板戏的研究现状12-18
- 1.3.2 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研究综述18-22
- 1.3.3 符号学视角分析革命样板戏的研究综述22-24
- 1.4 难点与创新点24-25
- 1.4.1 难点24
- 1.4.2 创新点24-25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25-26
- 1.5.1 研究思路与方法25
- 1.5.2 论文框架25-26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26-27
- 2.1 符号学与结构主义符号学26-27
- 2.1.1 符号学概述26
- 2.1.2 结构主义符号学概述26-27
- 2.2 革命样板戏的界定27
- 第三章 革命样板戏的组合聚合分析27-41
- 3.0 组合/聚合的概念解析27-28
- 3.1 组合分析28-38
- 3.1.1 角色29-30
- 3.1.2 初始情境30-31
- 3.1.3“功能项”分析31-37
- 3.1.4“样板戏”故事的标准模型37-38
- 3.2 聚合分析38-41
- 第四章 隐喻与转喻——舞台设计的修辞模式41-57
- 4.1 隐喻、转喻的概念诠释41-42
- 4.2 权力的隐喻42-45
- 4.2.1 权力颜色的隐喻43-44
- 4.2.2 领导的神化隐喻44-45
- 4.3 性别隐喻45-48
- 4.3.1 性禁忌45-46
- 4.3.2 女性异化46-47
- 4.3.3 女性成长隐喻47
- 4.3.4 跨越性别47-48
- 4.4 舞台秩序隐喻48-50
- 4.4.1 音乐表现49-50
- 4.5 特殊道具的隐喻效果50-53
- 4.5.1 青松50-51
- 4.5.2 红灯51-52
- 4.5.3 政治符号性道具52-53
- 4.5.4 其他特殊符号的隐喻53
- 4.6 身体的规训隐喻53-56
- 4.6.1 革命样板戏中的身体规训54-55
- 4.6.2 程式化的表演55-56
- 4.7 舞台的转喻——典型化表现56-57
- 第五章 以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分析革命样板戏57-73
- 5.1 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阐释57-59
- 5.2 符号矩阵分析下的《红色娘子军》59-63
- 5.2.1 《红色娘子军》中的人物关系与角色59-60
- 5.2.2 《红色娘子军》中的符号矩阵60-61
- 5.2.3 X与主要英雄人物发生偏离61-63
- 5.3《白毛女》的符号矩阵分析63-64
- 5.3.1 《白毛女》的人物关系与角色63-64
- 5.3.2 《白毛女》的符号矩阵64
- 5.4《红灯记》的符号矩阵分析64-66
- 5.4.1 《红灯记》的人物角色关系64-65
- 5.4.2 《红灯记》的符号矩阵65-66
- 5.5 《沙家浜》的符号矩阵分析66-67
- 5.5.1 《沙家浜》的人物关系与角色66
- 5.5.2 《沙家浜》的符号矩阵分析66-67
- 5.6 《智取威虎山》的符号矩阵分析67-68
- 5.6.1 主要人物角色及关系67-68
- 5.6.2 《智取威虎山》的符号矩阵分析68
- 5.7 《奇袭白虎团》的符号矩阵分析68-70
- 5.7.1 人物角色及关系69
- 5.7.2 符号矩阵呈现69-70
- 5.8 《海港》的符号矩阵分析70-71
- 5.8.1 主要人物角色及关系70
- 5.8.2 《海港》的符号矩阵分析70-71
- 5.9 《龙江颂》的符号矩阵分析71-73
- 5.9.1 《龙江颂》的主要情节71
- 5.9.2 符号矩阵分析71-73
- 第六章 结论73-76
- 6.1 主要结论73-74
- 6.2 研究不足74-75
- 6.3 研究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78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78-79
- 致谢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平 ,雷村;革命样板戏是批林批孔的战斗武器[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4年01期
2 常程;;春花赞——颂革命样板戏[J];宁夏文艺;1974年03期
3 曹明启;;赞革命样板戏[J];山东文艺;1974年04期
4 肖志才;;矛盾冲突与阶级斗争——学习革命样板戏札记[J];人民文学;1976年01期
5 闻哨;;新诗创作要向革命样板戏学习[J];诗刊;1976年Z1期
6 伍松;;袁州和尚与“虎皮文章”——读方耘《革命样板戏学习札记》的札记[J];上海文学;1978年01期
7 吴孟庆;;40年前的所谓“破坏革命样板戏”事件[J];世纪;2010年01期
8 冯春玲;冯长春;;“文革”音乐的“样板”——“革命样板戏”的前因后果及其本质特征[J];中国音乐学;2012年03期
9 任耀云;;无产阶级斗争哲学的光辉体现——革命样板戏学习札记[J];破与立;1974年03期
10 闻军;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学习革命样板戏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经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海光;“样板戏”进课堂有感[N];学习时报;2008年
2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 吴孟庆;40年前的所谓“破坏样板戏”事件[N];东方早报;2010年
3 姚炎鑫;“文革”版连环画分类[N];中国商报;2003年
4 老李;样板戏 记忆与是非[N];鞍山日报 ;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魏居娴;基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革命样板戏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徐希锦;“革命样板戏”剧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钱文丹;试论“革命样板戏”的当代接受[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革命样板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7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8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