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育与知识传承——基于社区机制的南侗“嘎老”教化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8 05:22
本文关键词:艺术美育与知识传承——基于社区机制的南侗“嘎老”教化功能研究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南侗“嘎老” 教化功能 艺术美育 知识传承 社区机制 侗族大歌
【摘要】:"嘎老"音乐之于南侗社区,其意义不仅仅是艺术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对社群的教化。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其教化功能体现于这样两个维度:师法自然的艺术美育,以歌化人的知识传承。正是这两个维度的共同作用,使得"嘎老"这一地域音乐和社区粘合得极为紧密,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南侗社区日常生计。尽管时代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嘎老"依然需要立足于"社区音乐"这样一个显性的艺术特征。只有保持住这样的社区粘性,南侗"嘎老"在现代性语境中的传承才有可能是有效的。
[Abstract]:"Garao" music to the Southern Dong community, its significance is not only artistic creation, more important is to the community, as a kind of local knowledge.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is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two dimensions: the artistic aesthetic educ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teacher's law and the knowledge transmission of the singing person. It is precisely the joint action of these two dimensions. This makes the "Garo" region music and the community to be very close together, has become a unique daily livelihood of the Southern Dong community, although the times have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However, Garao still needs to be based on the explici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of "community music". Only by maintaining such community stickiness, can the inheritance of "Garao"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 be effectiv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审美文化产品的评价理论研究”(12AZD010)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嘎老”是流传于侗族南部方言区的一种多声部民歌。20世纪50年代被音乐工作者发现后命名为“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由此成为南侗“嘎老”对外传播的专属称谓。“嘎老”这一独特的地域音乐贯穿于侗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体系和日常生活,对南侗社区的侗族民众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乔馨;;嘎老与古代侗族社会[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乔馨;;岩洞嘎老师徒模式传承的田野调查与分析[J];文艺争鸣;2013年08期
3 曹端波;;侗族“嘎老”演唱的对歌群体与侗人社会[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年04期
4 伍倩倩;;论侗族民俗与大歌的关系——从“干栏”谈起[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5 杨晓;;南侗“嘎老”名实考——兼论侗族大歌一词的多重内涵[J];中国音乐学;2008年02期
6 乔馨;;文化视阈下的岩洞“嘎老”音乐本体构成[J];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05期
7 潘鹏;;于侗族“嘎老”的四天三夜[J];广播歌选;2012年09期
8 钟勇;;《嘎老 MY LOVE》:在民族题材中注入现代人视角的创作尝试[J];新闻窗;2010年04期
9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晓;小黄歌班中嘎老传承行为的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本文编号:1395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139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