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从《疏离》、《挽歌》看董立强的创作手法

发布时间:2018-01-12 18:30

  本文关键词:从《疏离》、《挽歌》看董立强的创作手法 出处:《天津音乐学院》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疏离 挽歌 创作技法


【摘要】:本文对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董立强先生的两部作品——《疏离》(又名《Distance》)、《挽歌:为管弦乐队与混声合唱而作》进行了作曲技术方面的分析,主要涉及到音乐的音高组织材料、曲式结构、和声组织特点、织体和音色布局等方面的内容。由于这两部作品出自同一作曲家,且题材都与作者亲身经历的社会性灾难事件有关,但其创作时间前后相隔了近10年,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段在这10年间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在对这两部作品作个别分析的基础上又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共性和个性的总结与比较。文章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有关作曲家早年求学经历、创作作品的介绍;有关《疏离》、《挽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理念的介绍,主要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二、对这两部作品的综合分析,主要从横向的音乐形态和纵向的音乐形态这两个范畴出发进行分析,主要在第二章与第三章中开展。三、对这两部作品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总结归纳与比较,理清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主要在文章的第四章中体现。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two works of Dong Liqiang, professor of composing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also known as "Distance"). "Elegy: for Orchestra and mixed Chorus."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composition are analyzed, mainly involving the pitch organization of music, the structure of music,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rmonic organization. Because these two works come from the same composer, and the subject matter is related to the social disaster events experienced by the author personally, but the time between creation is nearly 10 years. The composers' creative ideas and methods have changed more or less in the past 10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e individual analysis of the two works,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compares the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the two work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parts: first, the early academic experience of the composer. Introduction of creative works; About "alienation", "elegy"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the creation idea introduction, mainly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in the first chapter. Second, the synthesis analysis to these two works. Mainly from the horizontal music form and vertical music form of the two categories of analysis, mainly in the second chapter and the third chapter. Third, the two works of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are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Clarify the composer's creative idea and its embodiment in the work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4th chapter of the article.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敏;;海州五大宫调音乐形态特点探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王梅;;浅析海南黎族赛方言民歌的音乐形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张巨斌;;黎族传统民歌的音乐形态刍议——以《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为基础的分析[J];琼州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4 李庆荣;;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的音乐形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5 胡东亮;;三星堆出土乐器及古蜀音乐形态初探[J];人民音乐;2009年06期

6 马晓红;;“山花儿”之音乐形态研究[J];大舞台;2014年01期

7 田中娟;;二都戏的音乐形态及其演变[J];中国音乐学;2013年04期

8 张鑫;;《炎黄风情》音乐形态探析[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刘文;;环东天山音乐形态田野考察[J];大众文艺;2013年10期

10 韩革新;;“唱和”是“多声”之源[J];艺术百家;2011年S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 黄震云;视听 心听 神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静渊;浙江民间器乐曲音乐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波;蒙古国作曲家杭格乐《马头琴与室内管弦乐协奏曲》音乐形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芸馨;声出于和,和出于适[D];上海音乐学院;2015年

3 郭路;数控循环结构与音乐形态的研究[D];四川音乐学院;2016年

4 谭思佳;从《疏离》、《挽歌》看董立强的创作手法[D];天津音乐学院;2016年

5 吉慧娟;内蒙古地区漫瀚调的音乐形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6 朱文鼎;明清俗曲理论与音乐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刘艳林;现代二人台剧《花落花开》音乐形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8 魏琳琳;二人台音乐形态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9 乌根花;巴林民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10 胡佳;莫尔吉胡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音乐形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15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1415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4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