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澧水船工号子的音乐艺术与文化内涵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2 22:34

  本文选题:澧水船工号子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参考:《音乐创作》2016年09期


【摘要】:澧水船工号子于2006年收录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名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澧水船工号子传承的艺术工作者,亲身经历、参与了多年的弘扬地方文化的各种活动,让澧水船工号子在湖南省内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深深感受到了该民间艺术的魅力及其深厚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同时也了解到了该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困境。笔者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探讨了该非遗文化以人为本的"活态"传承特点。从民间艺术的视角分析和总结了该文化遗产的音乐类型、曲体结构和艺术特征,又在其文化内涵上深层挖掘,凝练出了澧水船工号子的自强不息与传递大爱的民族精神和情怀。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Abstract]:Lishui Shipyard in 2006 included in the country's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As an art worker who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inheritance of Lishui Shipyar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e has personally experienced and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activities to carry forward local culture for many years, which has made the Lishui Shipyard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 both in and outside Hunan Province. Thus, the charm of the folk art and its profound nation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re deeply felt. At the same tim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edicamen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are also understood.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workers' vision an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heart,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ing state" of the non-posthumou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ar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music types, music structur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excavates in depth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ondenses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feelings of Lishui Shipyard's self-improvement and transmission of great lov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forward and develop this cultural heritage.
【作者单位】: 湖南文理学院艺术表演与传媒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档案馆;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武陵山片区传统艺术活态传承模式研究——以湘西北民族演员品牌为例”(批准号:14BH088)成果之一
【分类号】:J6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吁思敏;;试论中国大学文化传统精神内涵的建设[J];考试周刊;2015年03期

2 周玉屏;;澧水船工号子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对策研究[J];黄河之声;2012年09期

3 文曙;;澧水船夫号子[J];文学与人生;2008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温静;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艳;论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导向[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凡春喜;谈海红;;澧水船工号子的音乐艺术与文化内涵研究[J];音乐创作;2016年09期

2 寇启书;;“非物质文化”新语境下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6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欣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张静;当代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德钢;;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内蒙古高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10年01期

2 彭兰,张泽麟;大学组织文化建设之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郑海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蔡旭群;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瑞芳;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萍;;澧水船工号子及其保护浅说[J];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2 田文生;;川江号子,落寞的千古绝唱[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1年03期

3 ;黄河船工号子[J];音乐天地;2011年05期

4 胥必海;;巴渠船工号子的歌词艺术[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5 周玉屏;;澧水船工号子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对策研究[J];黄河之声;2012年09期

6 ;澧水船工号子[J];文史月刊;2012年10期

7 田永红;;乌江船工号子在实用性基础上的文学性[J];铜仁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8 胥必海;;巴渠船工号子消亡原因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9 周玉屏;陈瑾;;澧水船工号子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研究[J];大舞台;2013年05期

10 马晓男;武少颖;;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艺术特点及传承[J];作家;2014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俊华、通讯员 刘紫荣;秭归端午节、船工号子“申遗”[N];湖北日报;2005年

2 周杰 邓成功 本报记者 代世和;船工号子唱响小西湖[N];乐山日报;2010年

3 通讯员  郑家裕 刘紫荣;向恒清抢救三峡船工号子180首[N];湖北日报;2006年

4 廖世凯;贵州积极抢救赤水河船工号子[N];西部时报;2007年

5 巩志宏;京杭大运河船工号子还“活”着,会唱者最小也已70岁[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记者 张兴旺 通讯员 刘紫云;愿船工号子与峡江永存[N];湖北日报;2004年

7 韩永强;他的音量究竟有多高?[N];湖北日报;2005年

8 记者 张志峰;屈乡瑰宝开始申遗[N];人民日报;2005年

9 通讯员 郑家裕 刘紫荣;向恒清“抢救”三峡船工号子百余首[N];三峡日报;2006年

10 记者 钟贤 礼兵 通讯员 郑家裕;三峡工程竣工时要上坝放歌[N];湖北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毛小璐;川江船工号子演唱及表演方法的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2 孙黎;试论嘉陵江船工号子的演唱风格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杨林措;浅析“新”四川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特点[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835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1835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a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