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曲《太平年》探源
本文选题:戏曲艺术 + 戏曲音乐 ; 参考:《艺术百家》2016年01期
【摘要】:至今流行于全国很多地方的《太平年》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相同的词格框架和旋法框架,这一特征至少保持了三个多世纪。根据《太平年》与"莲花落"的关系,使我们从中探寻到《太平年》更早的历史渊源,即《太平年》词曲形式可能产生于明代,并承载于莲花落的表演之中。与之相关的"莲花落"更远可追溯到元代散曲。《太平年》在雅俗两个文化层次中流行,充分说明了民歌俗曲按其自身轨迹在民间流传、新生和发展,其中被吸收到南北曲中的民间歌曲经曲家审音定律有了"定格",成为曲家创作的规范。
[Abstract]: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lk songs which are popular in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 are as follows : with the same framework of word lattice and rotation method , this feature holds at least three centuries .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宿州学院音乐学院;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民间术语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14BD042)阶段性成果 2012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安徽淮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SK2012B478)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6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大坚;王沥沥;;论民歌的传承传播与变迁[J];黄河之声;2009年04期
2 沈云芳;;流行音乐语境中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冯光钰;再谈辨认“同宗民歌”的标准——兼答徐元勇博士[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郭德华;;区域音乐研究的区划方法比较与整合[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刘大坚;;论现代传媒对传统民歌发展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8期
6 杨桂香;检视冲绳与长崎中国音乐之流变——以明清俗曲《打花鼓》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冯光钰;;《茉莉花》花开何处?[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王宇琪;;“八角鼓族系”曲种的界定与成因[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曹晔;;准格尔旗漫瀚调与准格尔旗蒙古族原生态民歌之比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邵彬;;论春调《孟姜女》的形成及其社会价值[J];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屠金梅;豫东太昊陵庙会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小龙;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3 孟凡玉;假面真情[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蒯卫华;昆曲商调曲牌曲腔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 薛雷;梨园拉魂第一腔[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萍;无锡宣卷仪式音声研究—宣卷之仪式性重访[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8 陈文革;豫剧唱腔结构动态研究(1900-1960)[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吴璨;【孟姜女调】音乐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10 银卓玛;青海安多藏族“拉伊”音乐及其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曙;长株潭地区民歌歌词修辞与语言风格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曹晔;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瀚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王玲玲;民间离别情歌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曹芳芳;论民间小调《绣荷包》的传统艺术风格及其审美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路遐;俗中见乐 乐中见俗[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师玉丽;陕西宁强县民歌初探[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7 李城;安徽无为县昂家庐剧戏班的调查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郭进怀;扬剧曲牌〔梳妆台〕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9 张来敏;临清民歌旋律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10 于敏;聊城八角鼓传播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86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1986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