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电子音乐中的微复调思维

发布时间:2018-10-25 17:08
【摘要】:自上个世纪以来,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再而到今天快速发展的阶段,它是以音乐科技为依托的音乐艺术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作曲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音乐创作的理念、思维、手段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稳步进行。本文旨在研究电子音乐音色中、电子音乐声音材料组织中以及电子音乐的空间性中体现出的微复调思维,探索在电子音乐创作中是如何运用微复调思维来展现其自身的特点,验证传统声学乐器写作中的微复调思维给电子音乐创作带来的润色作用,以及如何继承和借鉴传统声学音乐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更好地为电子音乐的创作服务。电子音乐在创作理论与创作方法的总结上都存在着滞后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音乐作品的质量。对于电子音乐创作,在技术理论层面上的总结、概括、提升都显得尤为重要,若将作曲家创作中的无意识的做法经归纳总结后有意识的运用在实际的音乐创作中,这对于传统作曲以及电子音乐作曲这两个领域的开拓和创新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Abstract]:Since the last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usic has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from germination to maturity, and then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today. It is the product of music art based on mu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vides more possibilities for composers to create music.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micro-polyphonic thinking reflected in the timbre of electronic music, in the organization of electronic sound materials and in the spatial nature of electronic music, and to explore how to use micro-polyphony thinking to show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electronic music creation.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micro-polyphonic thinking in the traditional acoustic instrument writing brings about the retouching effect to the electronic music creation, and how to inherit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traditional acoustic music creation, so as to make it better serve for the electronic music creation. There is a lag phenomenon in the summary of creation theory and method of electronic music, which affects the quality of electronic music to some extent. For electronic music cre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ummarize, generalize and promote the electronic music creation at the technical theoretical level. If the unconscious practice in the composer's creation is consciously applied to the actual music creation after summing up and summing up, Thi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omposition and electronic music composi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61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震子;;电子音乐中的空间艺术特征[J];音乐创作;2016年02期

2 李嘉;;电子音乐创作思维在声学乐器中的实现特征——从具有电子音乐工作经验的作曲家谈起[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肖武雄;;频谱音乐配器运用中的模糊原则[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胡书翰;;解密频谱——频谱作曲中的音响观念[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柴庆伟;;论复调思维在音响型电子音乐中的体现[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刘永平;;论微型复调及其卡农新形态——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钱仁平;;电子音乐三题[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柴庆伟;;从音色的物理属性谈影响音色性质的内部要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1期

9 李鹏云;;电子音乐中的空间思维[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王茜;;论里盖蒂的微复调思维规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东妮;基于声学乐器频率特性控制的电子音乐创作技术[D];武汉音乐学院;2014年

2 刘隽皓;粒子声音合成技术与电子音乐作品《丝竹》[D];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3 孔庆愉;微复调技术初探及其在学位作品《青溪》中的运用[D];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4 艾尼瓦尔·瓦吉丁;关于GRM-Tools在电子音乐作品《自行车日记》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5 董晓娇;“同质异趣”与“异质求融”[D];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6 刘晓初;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的运用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7 周云婷;从声音的拼贴与塑造看具体音乐与合成电子音乐的殊途与同归[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8 张晓贞;初论电子音乐的音响听觉特性[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9 戴维一;论基于电子音乐音响合成的创作思维[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294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2294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7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