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室内乐《弓弦舞》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05:58
【摘要】: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涌入,对本土音乐的理论、表演、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快速的吸收与容纳使本土的音乐贯穿着中西交融的“文化印记”。一方面中国作曲家们努力学习与吸收西方音乐的精髓;另一方面又积极热情地在民乐创作领域中对西方音乐体裁形式与我国民乐器组合和编制问题进行一系列深入的探究。尤其是对民乐如何在室内乐形式中发挥出它原本的音色特性,同时对民族乐器新音色、演奏技法、融合乐器组合音响等方面在室内乐中的运用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实践。胡琴室内乐就是这种环境的产物。众所周知,弦乐四重奏在西方早已是普遍形式,并且作为一种很重要的体裁类型遍及世界,而我国民乐重奏仍被一些音乐专业人士认为存有“缺陷”,尤其在胡琴重奏形式当中,不论是加入高音二胡还是低音二胡,在其律制、音区、音色、音高等方面都尚存不足。但这些问题都能通过演奏者的文化修养、艺术审美、演奏技法、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解决与弥补。本文之所以选择《弓弦舞》这首胡琴室内乐作品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意在展示胡琴的艺术魅力,再度唤起民乐爱乐人士在新的艺术联想与精神享受中,对二胡重奏艺术的关注。全文由绪论、三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第一章对胡琴室内乐的发展与《弓弦舞》作品及作曲家生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第二章中对《弓弦舞》创作中的结构、和声、节奏及织体形态等特征分别给予了全面分析,并探析其音乐风格特点;第三章对《弓弦舞》作品中胡琴演奏技法的运用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与总结。在《弓弦舞》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以其严密的构思、娴熟的作曲技法,将本土民间说唱腔调与爵士乐元素在室内乐体裁之中得以完美、恰切的融合,并使西方室内乐体裁散发出浓郁、典雅的民乐胡琴的音乐韵味儿,极大地拓展了胡琴音乐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632.21
本文编号:2666279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632.21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文姣;胡琴室内乐《弓弦舞》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9年
,本文编号:2666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266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