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十番锣鼓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5 09:11
十番锣鼓作为中国民间器乐吹打合奏乐的代表性乐种之一,明清时期盛行于江南一带,其流传地域之为广泛,形式多变,遍布中国广大区域。佛山十番锣鼓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戏曲曲调、乐器等、并与佛山地区的文化、风俗融为一体,形成了带有浓郁广东特色的十番锣鼓音乐特点,其中的飞钹表演更可谓是十番锣鼓乐种中独一无二的表演,而其之所以在民间流传广泛,同时离不开其作为生存载体的乐班,更离不开乐班内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目前广东佛山地区仍在活动的十番锣鼓及乐班等进行研究。主要以佛山茶基十番锣鼓及乐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源流的探究、乐班的发展及时代变迁下传承现状与产生的问题等方面为切入点,试图探讨佛山十番锣鼓这一乐种在广东地区的发展变化与生存方式。第一章主要是对于佛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及民俗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梳理,试图探析佛山十番锣鼓于生存环境滋养下的发展。鉴于目前对佛山十番锣鼓的源流暂未有探究,因此第二章主要从佛山十番锣鼓的源流方面入手,通过查阅各类县志、文化志、族谱、采风调研等,试图从其音乐曲牌、氏族血脉、人口迁徙等多方面去窥探其源流过程及路线。第三章是通过对佛山十番锣鼓的音乐进行研究,从其乐器配置、演奏形式、演奏场合及演奏特点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其音乐的特点等。第四章则是通过对目前佛山地区所存的十番锣鼓乐班进行研究,从其组织架构、乐班性质、经济来源、演出场合等方面去解析于当下社会环境里,民间传统乐班生存状态的发展及改变。第五章主要围绕当代语境下,传统民间乐班的传承现状及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来探析传统民间音乐如何在保留最初音乐形态的基础上又能适应时代的步伐传承发展。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632.62
【部分图文】:
(图 2-1 佛山十番流传路线 截图源自百度百科)从记载的南迁路线上来看,佛山十番锣鼓很大程度上是跟随何氏南迁广东籍的路线传过来。因而可推测佛山十番锣鼓在流传过程中曾途径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南雄玑巷,最后流传到佛山一带形成了目前我们所见的佛山十番锣鼓。第三节 佛山十番锣鼓乐器的发展与融合佛山十番锣鼓距今已有 200 多年历史,其发展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传路上收了特殊乐器飞钹及佛山本地八音锣鼓的群鼓,大钹,高边锣,大文锣,翘心锣等民常用乐器。目前我们所见的佛山十番锣鼓形式并非最初的流传形式,受大环境等各方因素的影响,对佛山十番最初形态我们已经无法考究,因而我们只能从其吸收的各类器中以此来窥探佛山十番的发展形式。、飞钹的融入
(图 2-2 佛山十番锣鼓的飞钹)在笔者采访的过程中也发现,目前佛山十番锣鼓表演中所占比重最重的为飞钹。在教学过程中,也主要以飞钹的学习为主。在人们群众接受方面,如佛山每年的出秋色、北帝诞巡游中,可以看到欢呼声最多的为飞钹演出,更多人将关注点放在了飞钹的表演上。这种于击打过程中音色的不确定性及融入舞蹈的表演形式更容易吸引他人的关注与被大众所接受。[41]此外,在媒体的报道中,大部分媒体将其关注点也聚焦在飞钹上,普遍认为飞钹是佛山十番锣鼓乐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在佛山十番锣鼓申遗资料中也发现,其资料记载:“佛山十番锣鼓保存着全国仅有的飞钹表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正是因这些具有引导性因素的潜移默化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于飞钹的期望高出了佛山十番锣鼓本身价值。尽管于各类资料报道中认定飞钹是佛山十番锣鼓中最重要、独一无二的乐器。但关于飞钹表演是全国仅有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存在争议。1、佛山十番锣鼓中的飞钹表演是否为全国仅有
第二章 佛山十番锣鼓源流考”所展示的表演形式与目前我们所见的佛山十番锣鼓中飞钹的表演形式更为接近。除之外,清代完颜麟庆、汪春泉等编著的《鸿雪因缘图记》第三集的夕照飞铙中也提及:惟夕照寺尚完整,是日在山门演《飞铙经》,妙音法曲,恍若步虚,执事僧均披织龙裟,持铙者飞舞盘旋,能师能教,尚不至作《广陵散》[57]”。这本书中用画记载了北广渠门夕照寺内僧人们表演飞铙的场面。从画上可以看到表演飞铙的僧人位于画面中,其右手还举着铙钹,眼睛盯着抛在空中的另一铙钹,并举起左手准备接应。在画面侧的是位于两条案板后的八名僧人,案板两边各四人,分别使用鼓,二胡,笛子,大,笙、小钹等乐器为其伴奏。在案板上还摆放着佛灯、木鱼、法铃、戒尺等佛教法器。中在《鸿雪因缘图记·夕照飞铙》还提到了道孚与杲堂两位擅长飞钹的僧人。以及在末清初时曾于佛山流传着一副反映佛山十番飞钹表演的木雕版画,这幅木雕版画是最记录佛山十番锣鼓盛行的画作。
本文编号:2812838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632.62
【部分图文】:
(图 2-1 佛山十番流传路线 截图源自百度百科)从记载的南迁路线上来看,佛山十番锣鼓很大程度上是跟随何氏南迁广东籍的路线传过来。因而可推测佛山十番锣鼓在流传过程中曾途径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南雄玑巷,最后流传到佛山一带形成了目前我们所见的佛山十番锣鼓。第三节 佛山十番锣鼓乐器的发展与融合佛山十番锣鼓距今已有 200 多年历史,其发展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传路上收了特殊乐器飞钹及佛山本地八音锣鼓的群鼓,大钹,高边锣,大文锣,翘心锣等民常用乐器。目前我们所见的佛山十番锣鼓形式并非最初的流传形式,受大环境等各方因素的影响,对佛山十番最初形态我们已经无法考究,因而我们只能从其吸收的各类器中以此来窥探佛山十番的发展形式。、飞钹的融入
(图 2-2 佛山十番锣鼓的飞钹)在笔者采访的过程中也发现,目前佛山十番锣鼓表演中所占比重最重的为飞钹。在教学过程中,也主要以飞钹的学习为主。在人们群众接受方面,如佛山每年的出秋色、北帝诞巡游中,可以看到欢呼声最多的为飞钹演出,更多人将关注点放在了飞钹的表演上。这种于击打过程中音色的不确定性及融入舞蹈的表演形式更容易吸引他人的关注与被大众所接受。[41]此外,在媒体的报道中,大部分媒体将其关注点也聚焦在飞钹上,普遍认为飞钹是佛山十番锣鼓乐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在佛山十番锣鼓申遗资料中也发现,其资料记载:“佛山十番锣鼓保存着全国仅有的飞钹表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正是因这些具有引导性因素的潜移默化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于飞钹的期望高出了佛山十番锣鼓本身价值。尽管于各类资料报道中认定飞钹是佛山十番锣鼓中最重要、独一无二的乐器。但关于飞钹表演是全国仅有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存在争议。1、佛山十番锣鼓中的飞钹表演是否为全国仅有
第二章 佛山十番锣鼓源流考”所展示的表演形式与目前我们所见的佛山十番锣鼓中飞钹的表演形式更为接近。除之外,清代完颜麟庆、汪春泉等编著的《鸿雪因缘图记》第三集的夕照飞铙中也提及:惟夕照寺尚完整,是日在山门演《飞铙经》,妙音法曲,恍若步虚,执事僧均披织龙裟,持铙者飞舞盘旋,能师能教,尚不至作《广陵散》[57]”。这本书中用画记载了北广渠门夕照寺内僧人们表演飞铙的场面。从画上可以看到表演飞铙的僧人位于画面中,其右手还举着铙钹,眼睛盯着抛在空中的另一铙钹,并举起左手准备接应。在画面侧的是位于两条案板后的八名僧人,案板两边各四人,分别使用鼓,二胡,笛子,大,笙、小钹等乐器为其伴奏。在案板上还摆放着佛灯、木鱼、法铃、戒尺等佛教法器。中在《鸿雪因缘图记·夕照飞铙》还提到了道孚与杲堂两位擅长飞钹的僧人。以及在末清初时曾于佛山流传着一副反映佛山十番飞钹表演的木雕版画,这幅木雕版画是最记录佛山十番锣鼓盛行的画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卉连;丁聪辉;;耍钹之技 飞铙之舞——闽南“掷铙钹”历史探源[J];艺苑;2010年06期
2 张振涛;;晋北采风二题——民间花会与国家在场[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范杨;苏州地区十番锣鼓班社探微[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周方圆;南阳民间鼓吹乐班的民俗学解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3 李卫;鲁西南鄄城县王家乐班的民族音乐学追踪[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本文编号:2812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281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