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东北森林号子类型及命名的文化解析

发布时间:2021-04-19 02:08
  文章以东北森林号子为研究对象,基于类型学的视角,在对前人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八大类二十三种森林号子的分类体系,力求全面深入地呈现森林号子的多样化形态。最后从文化层面探讨森林号子命名的文化依据,以揭示东北森林号子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东北森林号子类型及命名的文化解析


曹保明对森林号子的分类图示(8)

分类图,号子,森林,分类图


赵希孟出生并成长在大兴安岭环绕的伊春市。独特的地理空间与山林文化熏染,为他的研究创造了充足条件。置身于局内人的情感以及音乐家马可的鼓励,更激发了赵希孟对森林号子研究的热情。1956年到1961年间,他完成了森林号子音乐研究的初稿,1981年正式出版了《谈东北林区劳动号子音乐》(6)一书。该书从音乐形态学的视角对东北林区森林号子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森林号子音乐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该书共收集了41首森林号子,包括蘑菇头号10首(其中哈腰挂号8首,拉鼻子号2首),大掐子号4首,拽大绳号8首(其中两把绳号3首,一把绳号4首,一两把混合绳号1首),了号3首,瓦杠号5首,流送号6首(其中拉羊拽号4首,羊工号2首),哟吚三号1首,朝鲜族号4首(其中拉鼻子号3首,勾兰呀号1首)。赵希孟的森林号子研究采用了二级分类方法(详见图1),处于第一层次的有8种号子,在此基础上对蘑菇头号、拽大绳号、流送号、朝鲜族号又划分出哈腰挂等9种处于第二层次号子。两个层次共记17种号子。他对森林号子进行了理论体系建构,为森林号子分类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民俗学家曹保明对东北的行帮文化做了系列研究,其中木帮(7)文化的代表专著当属《长白山森林号子》。该书共收集了49首号子,其中记谱的有14首,其他为文献摘录和口述文本。曹保明主要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森林号子进行了研究,对森林号子的文化属性及人类学意义进行了系统阐释。在号子分类上,曹保明也采用了二级分类方法。第一层次分成9类号子,第二层次分成16种号子,共计21种号子(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重复者省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仪式音乐文本的互文性与符号学阐释[J]. 赵书峰.  音乐研究. 2013(02)



本文编号:3146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146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1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