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吉浩《京剧印象》配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4 16:10
《京剧印象》创作于2005年,是一部为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所作的作品。作品注重无调性的腔化微分性旋律以及戏曲中的锣鼓经固定程式节奏,同时对于新音色挖掘以及不同音色的偶然对位式的组合,都使得全曲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同时,富有现代气息,反映了二十一世纪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新风貌。全文共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正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对作品创作的背景进行阐述,第二章节主要对构成音响的基本“色料”——乐队的编制及音响资源进行阐述,第三章节主要对管弦乐音响构成的“显性”因素——织体并对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第四章节主要对音响构成的“隐性”因素——织体各因素的音色及其发展与结合方式进行研究。第五章节主要对作曲的结构与配器布局结合进行分析。结语部分根据以上内容对作曲家配器技巧与风格进行总结,同时阐述作品立意,并提出自己对于作品的看法及对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思考。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为“念白”乐章笙声部出现的不同四、五度和弦结构
46如谱例30中圆圈画的即是用拨弦乐器以p力度演奏小二度构成的音程,作为织体中“点状”装饰因素,强调旋律中的某个起音或重音。由于演奏力度比较轻,且位于相应乐器的高音区,音色较为干涩,因此音量并不明显,无法很明确的感知,只存在于听觉的“细枝末节”。同时拉弦乐声部高胡、二胡与中胡在各自的高音区以pp的力度演奏二度叠合和弦(C-#C-D-bE-E-#F-A),虽然这个和弦并不严格以二度叠置(其中#F-A为小三度),但多数为二度音程叠置,因此有理由认为这种和声造型的设计即是考虑“音束”式的和声的写作。作曲家常在单独的琵琶、柳琴乐器演奏七度、九度(二度复音程)、八度(减八度与大七度同样的音程色彩、增八度与小九度有同样的音程色彩)的音程,如“念白”乐章的20小节、57小节和“旦”乐章的高潮部分255-256小节:图10:结合全曲中该特征和弦在运用规律可知,图10中柳琴声部的第一个和弦实质上是由G-bA(小九度)和bE-F(大九度)两个相距五度的音程复合而成,琵
部梢灾附タ臁⒓跞酰??梢灾?旋律的渐变,如在这部作品中“念白”乐章,独奏琵琶旋律开始只演奏一个不足两拍的音腔式的短小动机旋律,通过展衍的方式逐渐拉长该动机旋律使其在第二次出现时达到6个小节。如织体的渐变,在织体的转化中,已经论述此点。当然也可以通过对于力度、音响织体幅度、密度等方式逐步增加来推动音乐的情绪,使音乐逐步走向高潮。如下面“念白”、“旦”乐章音频波形图,从宏观上体现出渐变性的特点(此处p与f是就整体音响的强度而定,非狭义的某些乐器的力度强弱)图17:“念白”乐章音频波形图图18:“旦”乐章音频波形图从整体看两乐章音频波形图,发现其中各乐段的音响振幅基本上符合渐强的结构原则,这体现可以不仅是力度的一种渐强,也是声部的增加,音响幅度、密度、浓度的增加。当然作品也并非“一冲到底”,如“旦”乐章的G乐段既是经过了“一波四折”才达到G段的小高潮。不管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的渐变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注重的中和之美,即以和谐、平和的发展观念,在音乐的潺潺流动中逐渐加入新的元素,积累音能、音势,在高潮中爆发、宣泄后归于“祥和”。5.2作品的配器布局所谓“配器布局”;即是对音乐结构中局部与总体的音色合理分布的设计,对于这部作品而言,音响-音色布局不仅与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且显然其本身于作品而言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意义。因此研究音乐随着横向发展中音色的逻辑布局可以总结出作品的配器规律,探索作曲家以如何方式在配器中体现“统一与对比”的关系及如何处理好结构中“局部与整体”音色布局的关系,从而可以进一步探寻出作曲家创作思维、创作观念所受具体流派、风格的影响。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1,第3次:14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有璞玉 雕琢为器——评权吉浩民族室内乐《西域梦》[J]. 吴云鹏. 人民音乐. 2019(09)
[2]“尽管难度很大,但我们要做的仍然是不断地创新和挑战!”——作曲家权吉浩访谈录[J]. 沈顺姬. 钢琴艺术. 2018(09)
[3]“戏味儿”“京味儿”“妙味儿”——权吉浩《戏韵》中的京剧韵味与创作意涵[J]. 江雪.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01)
[4]从民族性到“中国性”:权吉浩钢琴音乐创作研究的一种路径[J]. 金茗.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7(04)
[5]试析权吉浩民族室内乐《摇声探隐》的音高组织[J]. 张川. 音乐创作. 2017(09)
[6]权吉浩《京剧印象》的创作特点及立意阐释[J]. 吴慧娟,陈静竞. 中国音乐. 2015(04)
[7]权吉浩三部作品的京剧风格与创作技法初探[J]. 任丹丹. 中国音乐. 2011(03)
[8]关于《京剧印象》的形式分析及其“立意”解读[J]. 董蓉.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03)
[9]中西艺术的“视界融合”——读解《乐之舞》[J]. 董蓉. 人民音乐. 2007(06)
[10]论单声复调及其织体构成——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二[J]. 刘永平.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7(01)
硕士论文
[1]杨青三首民族管弦乐作品中的配器技法分析研究[D]. 彭敏.上海音乐学院 2018
[2]管弦京语、戏语乐传[D]. 俞卫娜.江西师范大学 2015
[3]从卢托斯拉夫斯基的织体音响看其音乐中的结构思维[D]. 吴晓晓.四川音乐学院 2011
本文编号:3284468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为“念白”乐章笙声部出现的不同四、五度和弦结构
46如谱例30中圆圈画的即是用拨弦乐器以p力度演奏小二度构成的音程,作为织体中“点状”装饰因素,强调旋律中的某个起音或重音。由于演奏力度比较轻,且位于相应乐器的高音区,音色较为干涩,因此音量并不明显,无法很明确的感知,只存在于听觉的“细枝末节”。同时拉弦乐声部高胡、二胡与中胡在各自的高音区以pp的力度演奏二度叠合和弦(C-#C-D-bE-E-#F-A),虽然这个和弦并不严格以二度叠置(其中#F-A为小三度),但多数为二度音程叠置,因此有理由认为这种和声造型的设计即是考虑“音束”式的和声的写作。作曲家常在单独的琵琶、柳琴乐器演奏七度、九度(二度复音程)、八度(减八度与大七度同样的音程色彩、增八度与小九度有同样的音程色彩)的音程,如“念白”乐章的20小节、57小节和“旦”乐章的高潮部分255-256小节:图10:结合全曲中该特征和弦在运用规律可知,图10中柳琴声部的第一个和弦实质上是由G-bA(小九度)和bE-F(大九度)两个相距五度的音程复合而成,琵
部梢灾附タ臁⒓跞酰??梢灾?旋律的渐变,如在这部作品中“念白”乐章,独奏琵琶旋律开始只演奏一个不足两拍的音腔式的短小动机旋律,通过展衍的方式逐渐拉长该动机旋律使其在第二次出现时达到6个小节。如织体的渐变,在织体的转化中,已经论述此点。当然也可以通过对于力度、音响织体幅度、密度等方式逐步增加来推动音乐的情绪,使音乐逐步走向高潮。如下面“念白”、“旦”乐章音频波形图,从宏观上体现出渐变性的特点(此处p与f是就整体音响的强度而定,非狭义的某些乐器的力度强弱)图17:“念白”乐章音频波形图图18:“旦”乐章音频波形图从整体看两乐章音频波形图,发现其中各乐段的音响振幅基本上符合渐强的结构原则,这体现可以不仅是力度的一种渐强,也是声部的增加,音响幅度、密度、浓度的增加。当然作品也并非“一冲到底”,如“旦”乐章的G乐段既是经过了“一波四折”才达到G段的小高潮。不管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的渐变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注重的中和之美,即以和谐、平和的发展观念,在音乐的潺潺流动中逐渐加入新的元素,积累音能、音势,在高潮中爆发、宣泄后归于“祥和”。5.2作品的配器布局所谓“配器布局”;即是对音乐结构中局部与总体的音色合理分布的设计,对于这部作品而言,音响-音色布局不仅与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且显然其本身于作品而言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意义。因此研究音乐随着横向发展中音色的逻辑布局可以总结出作品的配器规律,探索作曲家以如何方式在配器中体现“统一与对比”的关系及如何处理好结构中“局部与整体”音色布局的关系,从而可以进一步探寻出作曲家创作思维、创作观念所受具体流派、风格的影响。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1,第3次:14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有璞玉 雕琢为器——评权吉浩民族室内乐《西域梦》[J]. 吴云鹏. 人民音乐. 2019(09)
[2]“尽管难度很大,但我们要做的仍然是不断地创新和挑战!”——作曲家权吉浩访谈录[J]. 沈顺姬. 钢琴艺术. 2018(09)
[3]“戏味儿”“京味儿”“妙味儿”——权吉浩《戏韵》中的京剧韵味与创作意涵[J]. 江雪.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01)
[4]从民族性到“中国性”:权吉浩钢琴音乐创作研究的一种路径[J]. 金茗.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7(04)
[5]试析权吉浩民族室内乐《摇声探隐》的音高组织[J]. 张川. 音乐创作. 2017(09)
[6]权吉浩《京剧印象》的创作特点及立意阐释[J]. 吴慧娟,陈静竞. 中国音乐. 2015(04)
[7]权吉浩三部作品的京剧风格与创作技法初探[J]. 任丹丹. 中国音乐. 2011(03)
[8]关于《京剧印象》的形式分析及其“立意”解读[J]. 董蓉.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03)
[9]中西艺术的“视界融合”——读解《乐之舞》[J]. 董蓉. 人民音乐. 2007(06)
[10]论单声复调及其织体构成——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二[J]. 刘永平.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7(01)
硕士论文
[1]杨青三首民族管弦乐作品中的配器技法分析研究[D]. 彭敏.上海音乐学院 2018
[2]管弦京语、戏语乐传[D]. 俞卫娜.江西师范大学 2015
[3]从卢托斯拉夫斯基的织体音响看其音乐中的结构思维[D]. 吴晓晓.四川音乐学院 2011
本文编号:3284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28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