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手段的模拟与音响形态的生成——利盖蒂《大气》中电子音乐思维的介入
发布时间:2021-07-30 09:00
对利盖蒂《大气》的研究已有从微复调技法、音高结构方式、甚至与传统调式的关联等多种不同角度的分析方式。本文从利盖蒂学习过电子音乐的经历会影响到他以后创作构思的角度,对利盖蒂《大气》在音高材料处理和音响形成特点进行观察分析,以作曲家在回归声学乐器作品的创作中对电子音乐中正弦波合成声音、减法合成进行声波过滤、修改共振峰从而改变音色和变速等手段的模拟,以及创造独属于他本人的音响效果——连续渐变的微复调织体,说明电子音乐思维和技术对其创作所起的作用及对传统创作观念的改变。
【文章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早期电子音乐至《大气》创作的发展脉络
图3是《大气》第1—12小节的频谱还原图示,横向坐标轴为对演出时间的计量。由于是对原谱的还原,此处的横向单元格并不指代磁条长度,而是对小节数的划分,横向计量截止在作品排练号A的结束位置,共有12小节。纵向上,从低至高为具体音高所对应的频率值,低音提琴演奏的最低音为bE,其对应的最低频率值为75Hz,小提琴I中第1、2把小提琴所演奏的最高音为#C,其对应的最高频率值2266Hz。从作品第1小节开始,频率值以半音的形式均衡地覆盖了由75Hz至2266Hz内的所有音高。由排练号A处开始,高、低频段撤出,仅保留了171Hz至508Hz间的半音音高排列。图3.利盖蒂《大气》第1—12小节频谱还原图示
图2.利盖蒂电子音乐作品《电子音乐第三练习曲》片段(注:笔者根据手稿整理作图)对比这两个片段,它们在频段的横向进入方式不一致。《电子音乐第三练习曲》以高频、中频、高频、低频的顺序进入,而后进入全频段。《大气》以全频段的方式进入,而后将高频和低频撤出,保留了中频。纵向上,《电子音乐第三练习曲》中的正弦波在《大气》中,均被发出复合音的声学乐器所演奏的实音替代了,最终在《大气》中发出的声音是多个复合音所叠加的结果,从中可见作曲家使用了基于加法合成的创作思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盖蒂《大气》结构与调性声景分析——兼论适应21世纪音乐分析的若干新概念[J]. 周勤如.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7(04)
[2]环形调制与频率调制的对比[J]. 林昶.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5(03)
[3]利盖蒂微复调写作技法初探[J]. 陈鸿铎. 中国音乐学. 2003(01)
硕士论文
[1]碰撞·渗透·交融·创新[D]. 周媛.上海音乐学院 2009
本文编号:3311117
【文章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早期电子音乐至《大气》创作的发展脉络
图3是《大气》第1—12小节的频谱还原图示,横向坐标轴为对演出时间的计量。由于是对原谱的还原,此处的横向单元格并不指代磁条长度,而是对小节数的划分,横向计量截止在作品排练号A的结束位置,共有12小节。纵向上,从低至高为具体音高所对应的频率值,低音提琴演奏的最低音为bE,其对应的最低频率值为75Hz,小提琴I中第1、2把小提琴所演奏的最高音为#C,其对应的最高频率值2266Hz。从作品第1小节开始,频率值以半音的形式均衡地覆盖了由75Hz至2266Hz内的所有音高。由排练号A处开始,高、低频段撤出,仅保留了171Hz至508Hz间的半音音高排列。图3.利盖蒂《大气》第1—12小节频谱还原图示
图2.利盖蒂电子音乐作品《电子音乐第三练习曲》片段(注:笔者根据手稿整理作图)对比这两个片段,它们在频段的横向进入方式不一致。《电子音乐第三练习曲》以高频、中频、高频、低频的顺序进入,而后进入全频段。《大气》以全频段的方式进入,而后将高频和低频撤出,保留了中频。纵向上,《电子音乐第三练习曲》中的正弦波在《大气》中,均被发出复合音的声学乐器所演奏的实音替代了,最终在《大气》中发出的声音是多个复合音所叠加的结果,从中可见作曲家使用了基于加法合成的创作思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盖蒂《大气》结构与调性声景分析——兼论适应21世纪音乐分析的若干新概念[J]. 周勤如.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7(04)
[2]环形调制与频率调制的对比[J]. 林昶.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5(03)
[3]利盖蒂微复调写作技法初探[J]. 陈鸿铎. 中国音乐学. 2003(01)
硕士论文
[1]碰撞·渗透·交融·创新[D]. 周媛.上海音乐学院 2009
本文编号:3311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31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