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八交响曲》音乐主题及艺术内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30 08:07
《第八交响曲》创作于1906-1907年,由两个乐章构成。1910年9月12日在慕尼黑首演,由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本人指挥。这部交响曲严格来说是一部歌唱性质的交响曲,合唱、齐唱、独唱等演唱形式贯穿全曲。第一乐章的歌词文本选自公元9世纪美因茨大主教符拉巴努斯·毛鲁斯所作的拉丁赞美诗《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第二乐章以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分终场“山谷”场景的文本为歌词。将该作品置于相关历史语境中,把音乐文本分析与文化阐释(解读)相结合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思路。文本分析是指对《第八交响曲》音乐文字与音乐整体结构的分析。文化解读是在音乐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将《第八交响曲》置于其创作的文化语境之中加以理解。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看出:《第八交响曲》完整地表达了马勒的创作原则与理念。根据以上研究思路及方法,论文共分为四章,分别是马勒与《第八交响曲》;社会文化的考察;《第八交响曲》结构及音乐主题分析;《第八交响曲》的艺术内涵。其中,第一章分为马勒的艺术经历与音乐作品的产生两节;第二章从社会文化环境及音乐作品的产生两个部分论述;第三章从歌词文本分析、音乐分析、音乐的统一...
【文章来源】: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浮士德》终章场景传递过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阿里亚德涅在纳克索斯》看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J]. 冯存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9(04)
[2]马勒声乐套曲《漫游青年之歌》艺术特色探析[J]. 聂普荣,冯存凌.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03)
[3]歌德《浮士德》终场解释——兼谈文学形式、传统与政治守成[J]. 谷裕.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4]永恒的爱——马勒《第八交响曲》“摘引”研究[J]. 张晨. 艺术探索. 2017(03)
[5]马勒音乐作品中的精神内涵[J]. 李秀军.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3(03)
博士论文
[1]“世纪末”的心灵探寻:马勒三首中期交响曲研究[D]. 孙丝丝.上海音乐学院 2012
[2]勋伯格《空中花园篇》(op.15)诗乐关系研究[D]. 冯存凌.上海音乐学院 2009
硕士论文
[1]叔本华 尼采思想对马勒作品的影响研究[D]. 张含.云南大学 2015
[2]马勒《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对位化思维—固定旋律形态分析[D]. 郑轶超.中央音乐学院 2014
[3]马勒《第八交响曲》的艺术特色:指挥准备工作中的思考[D]. 王桐.上海音乐学院 2011
本文编号:3372409
【文章来源】: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浮士德》终章场景传递过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阿里亚德涅在纳克索斯》看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J]. 冯存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9(04)
[2]马勒声乐套曲《漫游青年之歌》艺术特色探析[J]. 聂普荣,冯存凌.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03)
[3]歌德《浮士德》终场解释——兼谈文学形式、传统与政治守成[J]. 谷裕.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4]永恒的爱——马勒《第八交响曲》“摘引”研究[J]. 张晨. 艺术探索. 2017(03)
[5]马勒音乐作品中的精神内涵[J]. 李秀军.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3(03)
博士论文
[1]“世纪末”的心灵探寻:马勒三首中期交响曲研究[D]. 孙丝丝.上海音乐学院 2012
[2]勋伯格《空中花园篇》(op.15)诗乐关系研究[D]. 冯存凌.上海音乐学院 2009
硕士论文
[1]叔本华 尼采思想对马勒作品的影响研究[D]. 张含.云南大学 2015
[2]马勒《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对位化思维—固定旋律形态分析[D]. 郑轶超.中央音乐学院 2014
[3]马勒《第八交响曲》的艺术特色:指挥准备工作中的思考[D]. 王桐.上海音乐学院 2011
本文编号:3372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3724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