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由《前奏曲》对李斯特作为“新德意志乐派”作曲家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1-08-31 10:14
  本文以李斯特于魏玛时期的代表性作品——第三首交响诗《前奏曲》(Les Prélude,S.97)的音乐为出发点,梳理李斯特在交响诗创作中与自己以及先辈其他大型作品之间的关联,寻找他处于19世纪中叶创立该体裁的立足点,思考他作为"新德意志乐派"作曲家的本质所在。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学.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前奏曲》是奏鸣曲式吗?
    (一)被视为“倒装式奏鸣曲式”
    (二)再现部究竟从哪里开始?
二、非对称的三度调性布局
三、标题性内容对音乐结构的影响
四、诗与音乐的统一
    (一)黑格尔哲学观念对交响诗创作理念的影响
    (二)《前奏曲》的“内容”
    (三)新瓶装新酒
        1. 动机发展性的主题变形
        2. 奏鸣曲式与奏鸣套曲的两重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斯特的交响诗《塔索》[J]. 林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5(01)
[2]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解读[J]. 何平.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4(01)
[3]音乐作品中异彩纷呈的“彩虹桥”──分类论析各种常用模式的桥接音乐(五)[J]. 姚以让.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1997(04)



本文编号:3374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374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7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