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论二胡音乐作品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以《长城随想》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15 16:40
  刘文金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优秀作曲家,他秉承中西融合、大胆创新的理念,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二胡作品。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是作曲家的经典之作,其吸收了大量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加以乐队的宏美陪衬,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曲家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讴歌。整部音乐作品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成功地表现了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以独特的艺术思考,使得音乐作品与民族精神紧紧融合在一起。本文以《长城随想》为例,立足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继而梳理二胡音乐作品中民族精神的传承途径。笔者在多种传承途径中总结提取了四种方式,分别是:了解民间音乐,研究二胡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吸收突出民族精神的二胡音乐作品收入教学课程;演奏时要以情入曲,突出乐曲所体现的民族情感;通过传播媒介引导听众感受二胡作品中的民族精神。《长城随想》的特有价值是用二胡这件乐器去表现一个民族、群体共同的情感和精神,这也正是演奏者演奏这部作品时需要始终贯彻、极力表现的核心。本文利用《长城随想》引入弘扬二胡音乐作品中民族精神意义的话题,得出弘扬民族精神可以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提... 

【文章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2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由来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长城随想》的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特色
    第一节 创作背景
    第二节 音乐风格特色
        一、雅俗共赏的音乐语言
        二、中西融合的创作理念
第二章 二胡音乐作品中民族精神的传承途径
    第一节 了解民间音乐,研究二胡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文化
    第二节 吸收突出民族精神的二胡音乐作品收入教学课程
    第三节 演奏时要以情入曲,突出乐曲所体现的民族情感
    第四节 通过传播媒介引导听众感受二胡作品中的民族精神
第三章 弘扬二胡音乐作品中民族精神的意义
    第一节 弘扬民族精神可以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全民素养
    第二节 弘扬民族精神可以激发爱国热情
    第三节 弘扬民族精神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艺术之真 崇高之美——评闵惠芬演奏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J]. 张丽.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03)
[2]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情感表达[J]. 郭文靖.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1)
[3]简谈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艺术处理[J]. 赖明富.  四川戏剧. 2010(06)
[4]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的美学品格[J]. 张丽.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9(04)
[5]《长城随想》研究现状的“多视角”分析[J]. 曹德维.  中国音乐. 2009(02)
[6]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民族神韵[J]. 李秀清.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7]《长城随想》演奏的基本原则[J]. 吴晓勇.  中国音乐. 2008(03)
[8]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音乐本体分析[J]. 张晓娟.  莆田学院学报. 2008(01)
[9]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创作和演奏艺术[J]. 马登峰.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10]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演奏札记[J]. 闵惠芬.  中国音乐学. 1992(01)

硕士论文
[1]京剧元素在二胡作品中的运用[D]. 郑玉倩.天津音乐学院 2019
[2]刘文金二胡作品上的继承与创新[D]. 张筱爽.天津音乐学院 2019
[3]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演奏技法试析[D]. 黄伟华.上海音乐学院 2018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胡作品探究[D]. 姜雪玉.西安音乐学院 2015
[5]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D]. 周娣.江西师范大学 2014
[6]刘文金的音乐创作思想及二胡音乐创作实践研究[D]. 周娟.湖南师范大学 2012
[7]二胡曲《长城随想》的音乐学分析[D]. 苏飞.云南艺术学院 2011
[8]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创作特征与演奏艺术[D]. 朱红.杭州师范大学 2011
[9]民族之魂 神州之乐[D]. 刘扬.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0]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解析及其演奏处理[D]. 李荣芝.首都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96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396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4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