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交互式电子音乐中“预置与交互”和卢托斯拉夫斯基的“有控制的偶然”相似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4 10:09
  当下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发展在全球内方兴未艾,作曲家们通过对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中的预置与交互成份进行把握,实现该类作品独特的艺术表达。由波兰作曲家卢托斯拉夫斯基提出并实践的“有控制的偶然”这一创作技法,通过对音高、音值等多方面精密的控制以及特殊的记谱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笔者发现二者在创作技法与美学观念上不约而同的对作品强调整体的控制与局部的偶然,使作品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本文采取实证论述与谱例分析的方法,根据交互式电子音乐中的“预置与交互”和卢托斯拉夫斯基的“有控制的偶然”进行理论背景、创作手法的分析,探究两者的在创作理念上的相似性,为当下交互式电子音乐在实际的学习与创作中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交互式电子音乐中“预置与交互”和卢托斯拉夫斯基的“有控制的偶然”相似性研究


《petals-forcellowithoptionalelectronics》第二类实时型交互式电子音乐以交互成份为主导,由计算机交互平台对现场数据进

交互式电子音乐中“预置与交互”和卢托斯拉夫斯基的“有控制的偶然”相似性研究


《thetransfinite》(无限)池田亮司

彩色图像,信息处理,实时数据,媒介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第一章交互式电子音乐6行实时采集、转化并作出输出反馈,常见于装置艺术。图5《thetransfinite》(无限)池田亮司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预置与实时型交互式电子音乐,该类型以计算机编程平台为主对现场进行实时数据的采集,并通过各种数据映射的形式进行触发与控制实现作品的实时交互。作品中预置与交互比例是根据作曲家前期创作与现场演奏家的实际情况进行预置与交互的配比,保证了作品忠于艺术家的同时拥有较高自由度。本文分析的《未来城市声景图》即是属于第三类预置与实时型交互式电子音乐。三、交互技术的实现交互技术的完整呈现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接收、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反溃(一)、接收信息:主要通过各类传感器对现场的信息进行实时的收集,常用的手段有音高侦测、视觉侦测以及空间侦测等。Kinect传感器便是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一款适合复杂数据计算的体态感知设备,它不需要借助接触式的控制设备,即可完成人与机器的信息交流。该设备由四个阵列麦克风同时收音,采集声音进行声源定位和语音识别;此外还配备三个镜头进行实时的图像与信息采集,如中间的彩色镜头可以用来采集现场彩色图像,左右两边镜头则分别为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摄影机所构成的3D结构光深度感应器,用来采集深度数据(即场景中物体到摄像头的距离)。最后该设备还搭载了追焦技术,结合底座马达可以随着现场对焦物体的移动而变化。图6(Kinect传感器)(二)、信息处理:主要是依靠各类交互软件平台实现不同媒介的实时数据信息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限偶然的微节奏组织——鲁托斯拉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研究[J]. 刘永平.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3(01)
[2]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 张小夫.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2(04)
[3]双级控制论——鲁托斯拉夫斯基音乐中有控制偶然的作曲技法研究[J]. 刘永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8(03)

博士论文
[1]交互式电子音乐研究[D]. 范翎.南京艺术学院 2017
[2]先锋派实验音乐之涅槃[D]. 吴粤北.上海音乐学院 2009
[3]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D]. 尹明五.上海音乐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475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475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d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